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如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家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5 中国孔子网 钱凤仪 参加讨论

    三、怎样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
    前面说过,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来源是康德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主观唯心哲学。哲学的核心是由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也是由这三部分所构成。
    1、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物质决定意识。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学:也就是唯物辩证法。
    首先,在当今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一百多年前的时代。那个时代,世界范围内,宗教哲学、哲学上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盛行。而今天,哲学和科学与那个时代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如果现在还坚持物质是完全的第一性,其他都是居于此要地位,在理论上是需要完善和改进的。现代宇宙学给出演化结果是,宇宙是膨胀的,宇宙有背景温度(观测实验已经证实)。宇宙有两个基本存在,一个是绝对物质,一个是绝对空间,两者相互作用,产生了相对物质和相对空间,以及相对空间中的时间和物理定律。绝对物质不能决定或消除绝对空间,相对物质也不能完全决定或消除相对空间。绝对空间,就是什么物质也不存在的空间;相对空间是由决定宇宙背景温度的物质和绝对空间混合而成的空间。仅仅说物质是第一性,是不符合科学事实的。应该是物质和空虚决定了事物的存在与运动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哲学才能跟上科学的发展脚步。而马克思主义所关心的精神现象,起本质是物质通过空虚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群动过程。所以,精神现象,也不是物质自身就能形成的。离开合适的空间,精神现象也是不能形成的。致密星体表面以上的空间,即使有空气和水,有思维的生命体也是不能存在的,因此对应的精神现象也就不能存在。所以,物质(物自体)和非物质(空虚)是与时间无关的存在,两者不是谁决定谁的存在。
    唯物主义起初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从科学角度而言,这个断言也是不充分的。物理学上,从惠更斯、牛顿到德布罗意以及后来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表明,物质并不是自身运动变化的充分原因。一切物质的运动(变化),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性体现的是物质本身的存在属性,是物质自身能决定的;而波动性则体现了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反应的是空间和时间的属性。时间和空间不能定义为物质,因为物质能用牛顿三定律来描述,时间和空间不能用牛顿定律来描述。所以,就变化的因果逻辑上而言 ,我们不能断言“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只能说“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元素之一”。因此,从科学角度而言,即使立足于唯物主义,也产生不了科学上的决定论。从社会科学角度而言,唯物主义取代不了信仰的存在,这是因为物质自身的运动都是非严格确定的或必然的。所以,即使马克思主义,也是以共产主义作为信仰 ,而不是用唯物主义本身作为信仰。信仰就是相信和向往的理想与精神寄托。
    而中国儒家哲学的来源《易经》,在《易经·系辞》中,孔子说:“乾坤其易之门邪?” 《易经·系辞》还指出:分天分地为太极。儒家的唯物主义哲学,包含了“空间”这个什么也不存在的物,而正是这个什么也不存在的物,使得相对时间得以形成,相对空间得以形成,从而使得宇宙得以形成,因此《易经》确立的物质(存在物(物质)和非存在物(空间))是世界的根本,是非常符合现代宇宙学的。儒家哲学基础理论指出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在空虚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所以,儒家哲学所依赖本体论基础,是更为广义的唯物主义,当然属于科学唯物主义。
    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原理和他创立的狭义相对论所给出的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物质的运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世界找不到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牛顿提出“物质是绝对运动的”观念,在理论上尤其是在实验观测上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同样,静止是相对的,也不是绝对的,同样是因为世界没有一个可以选择的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另外,如果将参考系建立在绝对运动中的物体之上,这个绝对运动中的物体,就会变为绝对静止的,因此,物理上,提出绝对静止和绝对运动在理论上是不符合逻辑自洽要求的。在实验上,我们在自然界也能找到事实依据的。比如,我们在地上,就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所以可以断定大地是静止的,但我们将载人飞船发射到天上,就会发现大地是运动的。那么大地是运动的还是不运动的?所以主观上断言“运动是绝对”,也是不符合客观实在的,或者说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才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本质是与时间无关的存在,物质的现象是与时间相关的运动或变化。《易经》建立的哲学本体是存在(《坤》代表的象大地一样的物质)和不存在(《乾》卦代表的象天一样的空间),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儒家哲学经典《论语》,是从《易经》演绎出来的论断,《中庸》也是,《孟子》、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都是以《易经》都是为蓝本形成的理论体系,因此这些理论都属于唯物主义的理论。中国的其他学说如道家哲学经典《道德经》和《庄子》、兵家哲学经典《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名家的《指物论》,也都是如此。
    其次,当近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识的主体只能是人,是人通过概念形成的逻辑形式或直观的形式对外在对象的认识。作为外在于在认识主体的现象,其本质或“物自体”是不能认识的。这是因为“物自体”作为现象背后的存在,是不能被感知的。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关系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例如,如果想认识物质的动量和位置两个属性,达到绝对的精确,是不可能的。我们人类不能超越自然法则去认识自然,自然界的现象是自然法则之内可认识的,但不是无限可认识的。人类不能超越自然法则认识自然现象,例如恒星的核心,对我们来说是永远是不能直接观测或认识的,更不用说类似黑洞的致密星体了。
    从哲学上讲,中国的古代哲学家公孙龙在《指物论》中指出,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之上的所有事物,本质去掉了现象,就消解了本质,现象失去本质,就消散了现象。比如,天上的云彩,没有水分子和合适的大气温度作为本质,云彩作为现象就不会存在;如果没有冰、水、水蒸气等物态现象,我们也无法认识到水分子。所以我们不能完全“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相对趋于无限的,但不是完全是无限的,同时也不是完全不可知的。换而言之,人类的无限先知先觉是不可能的。如果坚信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既不符合客观事实,还会导致犯冒进、冒险的失误。
    第三,当今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式就是它的辩证法理论。哲学中的辩证法,就是科学中的相对论。
    存在物的本质(物自体)是不能消灭的。但作为“物自体”或“存在物”基本构成属性(由多种基本粒子构成的),加上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原因,使得物自体会有不同的现象在相对空间中可以并行存在。当然不同现象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所以事物的现象对立统一是可能的;运动或存在形式的不同,对应的现象就不同,所以量变到质变是可能的。这里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对立统一,不是事物本质的对立统一 只能是事物现象的对立统一。事物的本质是与时间无关的存在,是抽调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因此所有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本质,没有对立可言,只有同一而已。例如,任何物质的固有能量,永远是守恒的,因此物质的固有能量,就可以作为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另外,任何物质运动速度都不能超越光速,也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
    量变到质变,是相对而言的,也就事物变化过程中,相对主要的现象,变为相对次要的现象的过程。这里的质,不是指事物的绝对本质,而是事物现象的形态(物自体的不同属性之间)发生了显著变化。事物现象从一个形态变为另一个有本质区别的形态,就认为是质变。比如,水蒸汽变为水,水变为冰。但水原子并没有改变,只是水的存在的属性或形态发生了变化。再比如,恒星演化成中子星,物质的存在本质(固有能量)并没有改变,只是存在的现象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质变,就是现象的有本质区别的变化。量变到质变,实际上是属性发生了质的改变,不是决定现象的本质(物自体)发生了质的改变。就财富而言,就其创造来源,一个其自然的(包括其他生物),一个是人为的,趋于合理分配是原始社会,逐渐不合理分配发生量变,阶级社会就形成了。如果全体社会成员获得财富能力,并没有改变,平均幸福程度就不会改变。只有社会在给定时间内获得财富能力提高了,社会平均幸福程度才能提高。所以完全凭借阶级斗争,是不能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或增加平均福祉的,只是能改变一下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因此阶级斗争不是唯一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由此看来,在促进和发展社会物质文明过程中,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还是社会走向富裕、幸福的原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方针和政策,很好地说明了这个论断。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阐述的是事物循环往复的变化中产生了新的状态。主要是黑格尔为了从哲学上阐述生物进化而提出的。中国哲学《易经》指出,日月行天,四季循环,万物随性而变,阐述的也是否定之否定。而黑格尔的对立面,仅仅是有、无、变上的对立面转化,而《易经》哲学给出的是多对立面的转化。在拟合事物发展过程方面,多对立面转化,要比单一对立面转化,相对更加充分、合理。这是因为未来的事物变化的可能形态,永远多于由判断而来的单一的确定形态。
    第四,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从哲学理论上来讲,这是马克思依据德国古典哲学提出来的一种观念。
    (一)、我们应该知道,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哲学,来自黑格尔的矛盾促进事物发展,黑格尔的矛盾促进事物发展,来自康德在纯粹理性哲学中所提出的“二律背反”[3]。而“二律背反”理论的源头,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牛顿的绝对空间观,已经被爱因斯坦的相对空间观所否定,而牛顿的均匀时间观,也被宇宙大爆炸理论给出的非均匀时空观所否定。因此否定“二律背反”成为业已现实理论必须面对和解决课题。否定了“二律背反”,事实上就否定了“只有矛盾才能促进事物发展、进步”这一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结论。从社会科学角度,采用阶级斗争为纲,通过阶级斗争促进社会发展,我国在文革期间的实践表明,是不成功,也是行不通的。前苏联以阶级斗争为方针,搞大清洗,也给当时的苏联社会个阶层造成巨大的伤害。否定“二律背反”,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上,在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选择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不再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是非常英明正确的。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马克思对待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是非常严谨的,马克思从哲学上推演出来阶级斗争理论促进社会发展,是出于哲学理论上的思考,是当时的哲学理论发展阶段所导致的。
    (二)、关于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观念,我们必须从康德批判哲学中寻找答案,事实上也是康德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参考文件[3],根据现代物理学所提出的宇宙演化的时空形态,论证了康德在牛顿时空观之下所提出的4个二律背反问题。文章以中国哲学的基础——《易经》“分天分地为太极”的时空观作为宇宙的时间起点或开端 ,同时按照现代科学技术在天文观测所发现到的哈勃现象并结合宇宙膨胀的理论,得出了“是宇宙在演化中产生了时间,不是宇宙在时间中产生”的结论。因此通过调整康德当时所采用的牛顿的“时间均匀流动性、空间绝对均匀分布性”的时空观,提出更符合现代宇宙物理学的“时间非均匀流动性、空间非均匀膨胀性”的时空观,从而从宇宙学和时空观的角度得以消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发现”的二律背反问题。文章同时指出,即使采用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如果不取消“时间是均匀流动的”观念,康德的理性哲学同样存在着不可消除的二律背反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只是在物理学领域摆脱牛顿的时空观的束缚,并在科学上导致一场革命,但他的相对时空观至今并没有使我们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中彻底摆脱牛顿时空观的束缚。而只有采用符合现代宇宙学理论和观测的膨胀的空间观,才能在哲学上消除牛顿时空观在理性哲学上所导致的矛盾怪圈。通过二律背反的消除,文献[3]论证了不存在由自然而来的“绝对自由”和由人的理性而来的“自由意志”。在当今世界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否定了二律背反,就可以从哲学与科学的理论上对“人为自然立法”这一西方观念予以否定,因而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道德在先”、“道法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为人立法这一亘古哲学理念给予哲学和科学理论上的肯定。否定“二律背反”,回避以“阶级斗争”方式解决全部社会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友好相处、共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三)、关于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观念,我们也必须从黑格尔哲学中寻找答案,事实上也是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所关心的核心问题。黑格尔哲学的认识论部分,理所当然来自笛卡尔、斯宾诺莎和康德等大陆理性哲学。“黑格尔认为,人们在理解事物时,应该摈弃那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对立思维,而应该运用对立统一的思维来理解,对于事物的矛盾、哲学体系的矛盾也应该如此来把握,正如花蕾和花朵、果实之间的否定关系一样。黑格尔写道:‘人的见解愈是把真理和错误的对立视为固定的,就愈习惯于以为对于某一现成的哲学体系的态度不是赞成就必是反对,而且在一篇关于某一哲学体系的声明里也就愈习惯于只在其寻找赞成或反对。这种人不那么把不同的哲学体系理解为真理的前进发展,而毋宁在不同的体系里只看见了矛盾。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但对一个哲学体系的矛盾,人们并不习惯于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同时把握这种矛盾的意识通常也不知道把这种矛盾从其片面性中解放出来或保持其无片面性,并且不知道在看起来冲突矛盾着的形态里去认识其中相辅相成的环节。(黑格尔,1979年,第2页)’在笔者看来,这段话十分清楚地论述了黑格尔的方法论的辩证法观点。在这里,黑格尔含蓄地批评了康德的二元对立的思想方法,而将其转变为辩证方法的对立统一方法,并指明了这种方法是理解和建构哲学体系的原则性方法。”[4
    黑格尔的辩证法,其理论基础是有、无、变。黑格尔说:花朵开放时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当花儿结果的时候,人们又认为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了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互相排斥。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
    在哲学上,从宇宙学角度而言,物质之有,向空间之虚无扩散,因此铺设了有时间的空间。宇宙有了时间,万物的变化才是可能的。因此从时间的产生角度,有和无的相互作用,的确导致了变化得以被衡量。因此,从认识论角度,一切变化,都是在时间中的变化。但变化却不是时间本身推动的。因为变化是物质在空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变化的宏观动力是物质相互作用导致的惯性状态的改变,微观动力是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基本粒子统计的稳定状态的改变。微观世界,不存在惯性定律,只有统计的稳定状态。所以,有、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时间在空间的产生,但在时间被产生之后,一切变化,不再是纯有、纯无相互作用而引起变化,而是有和有之间在改变稳定统计状态时,所导致的变化。也就是说,有、无、变 ,只是符合宇宙生成过程,不符合宇宙生成之后的事物变化的根本实质过程。虽然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将黑格尔提出的有、无、变吹捧为天才的洞见,如果这不是列宁无知的盲目推崇,就是他借用黑格尔这一所谓对立面或矛盾导致变化为他实践阶级斗争寻找理论依据。用花朵、花蕾和果实的变化过程,来举例阐述辩证法,错误在于物自体没变,一切变化,只是事物现象的变化。我们必须阐明的是,花蕾,向花的变化,不是有和无的变化,是物质之“有”通过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导致的变化,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现象)之“有”,向另一种状态(现象)之“有”的改变。孤立的花蕾(有),放在烤箱里,不会产生花朵这个(否定了花蕾的无)。孤立的花朵(无),放在烤箱里,不会产生(变)种子这个(有)。事物的变化实质,根本就不是简单的有、无、变这样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因此,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是不客观的,不符合现实世界的,所依说它是是唯心的辩证法。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观念也是为了避免康德客观唯心主义的“二律背反”而提出的。“自从列宁之后,我们就清楚地知道,哲学在理论上代表了的阶级斗争的立场。更确切地说,任何哲学都在理论中代表了一种阶级观点,对立阶级的观点相对的观点是对立的。因此,我们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在理论中代表了无产阶级的观点。要理解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这是“决定性环节”。要理解这种哲学为什么能停止“解释”世界而去帮助人们革命性地改造世界,这也是‘决定性环节’。”[5]后来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者和理论家,一直从哲学理论上延续将阶级斗争作为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则,这种按照哲学上所谓“类比的原则”,认为其有可靠的哲学理论支撑,纯粹属于牵强附会或生拉硬扯,要么就是因为马克思和列宁没有认清或迷信黑格尔的辩证法所导致的错上加错的结果。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自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但从马克思给《资本论》起了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名字,就可联想到《资本论》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从批判哲学角度而言,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提出的阶级斗争学说,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导致的。换而言之,马克思先验地提出有关阶级斗争的理论 ,从哲学上来讲,不是马克思异的想天开,而是康德、黑格尔等人错误地以牛顿时空观所建立的德国古典哲学体系在逻辑上演绎出“矛盾促进事物发展”这一所谓的“哲学定律”所导致的必然错误理论结果。也就是说,哲学上演绎出“矛盾促进事物发展”作为普遍真理,来自康德和黑格尔,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而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论主要核心基础之一是牛顿的时空观。至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来是黑格尔为了从哲学上阐释进化论的。马克思则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将其用来构建唯物主义辩证法,进而用来阐释社会变革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国际上,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对富人征税和在法律上保证工人权利的办法,有效地化解了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方面,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也是从理论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的过程。所以基于社会主义实践,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然后依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不断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第五,从理论和实践上,要事实求是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教条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当今信息时代,交通便利的地球村时代,还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实践相结合。
    按照马克思主义构建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内涵是:
    (1)所有社会成员的平等与民主协商合作。
    (2)土地及生产资料与劳动工具共同占有。
    (3)多劳多得,按劳分配。
    任何人没有理由说马克思所构想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理想的。关键问题是,美好的设想,是否能够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是门哲学,也是门科学。这门哲学和科学,还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社会学。从理论和实际上,对社会主义所有制,会遇到如下问题:
    (1)从哲学角度而言,父母和孩子之间,实现不了平等;男人和女人之间,因为基本构成的不同,也是实现不了不平等的;年老、年轻、少年、儿童,因为没有平等可言,所以也实现不了品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实现不了平等,从科学角度而言,社会实现平等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我国在社会主义建国初期的大锅饭和大跃进,已经验证了这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2)我们国企采用的是公有制,农村改革开放之前,土地也是公有制。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国企是竞争不过外国的私有企业的;土地在没有承包到户之前,农民种粮吃饭,很多地区是吃不饱饭的。我国在文革期间,国家遇到的经济和民生问题,也验证了这一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3)因为要求社会成员平等,以及实施公有制。事实表明,在实践上难以落实“多劳多得和按劳分配的”这一原则的。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没有觉悟的人来说,也为他们做懒汉提供了好的借口。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的鼓励私营经济实体发展的政策,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在从实践上说明不能教条地实践马克思主义。
    我们必须清楚,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后期,如果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平等可言,没有土地和生产资料,也没有社会保障。我们的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现今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这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社会哲学角度而言,是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取得的。这一点,充分验证了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