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专家称中国城雕跟艺术基本无关 缺现代文化信息(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5 广州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著名雕塑家唐尧:中国有很高水平的城雕作品
    中国的城雕发展很快,但良莠不齐,有很高水平的作品,也有视觉垃圾。
    总体而言,城雕一定要考虑公众的和公共的因素,它不同于纯粹的个体创作。但公众性并不等于一定要以艺术的庸俗化去迎合。公共艺术的语言领域非常开阔,世界上有许多成功案例,都是兼顾高水准的艺术语言、公众接受和欣赏、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各方面因素的作品,比如芝加哥千禧公园中卡普尔的《云门》、普伦萨的《皇冠喷泉》。
    而城雕究竟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是当代还是传统,是写实还是抽象,这些都不是问题,要看具体的环境、人文背景等诸多因素,最关键的是如何才能保证作品的艺术水准,公共艺术要成为公众审美的引领者。
    有人说城雕因为受到公众的“非议”较多,应该引入公众投票机制。在我看来,目前意义不大。因为我国的公众还没有达到这样的艺术素养,他们缺乏判断一件作品在艺术上而不是日常感性上好与不好的能力。要提高公众对城雕的接受水平,最好的办法是媒体多加介入。在读者量很大的报纸、网络上发表专业的评价文章,引起足够的关注甚至争论,成为新闻事件,这是推动和引导公众理解和接受的好办法。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梁江:城雕要符合公众的精神期待
    城市雕塑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过一次城雕热。当时,很多雕塑前辈为推动城雕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像刘开渠先生、王朝闻先生,都曾任全国城雕委员会主任,潘鹤先生除了贡献出一批优秀作品外,还提出了两大论点——“社会主义国家是从事雕塑的最佳土壤”、“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成为当时为城雕摇旗呐喊的代表性声音。经过这一两代有识之士的呼吁和努力,城雕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城雕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呢?城雕是一种公共艺术,好的城雕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城市的精神象征,甚至表达一种时代的精神向度。它跟艺术沙龙有很大区别:沙龙可以面对特定群体,趣味可以很小众;城雕则一定要体现公众的精神需求。所以城雕必须具备地域性、历史性、民间性等特征,要展现一个城市的人文内涵、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影响力、感召力和传播力。
    应该说,中国好的城雕并不多。2009年,住建部、文化部委托城雕委评选60年来的优秀城雕,结果从660个城市的数万件作品中评选出成就奖60件,提名奖40件,合起来也就100件。2007年北京曾做过一个城雕普查,得出的结论是优秀的有1277件,占70%;一般的有544件,占29%;差的有15件,占1%。虽然当即把城雕一条街上做得比较差的都给拆了,但其实这个评选太宽宏大量了,优秀的城雕作品哪有那么多?同时期上海也做过一个城雕普查,平庸的占80%,差的占10%,优秀的只占10%,这个评价才是比较客观的。
    同时,近几年的城雕热跟上世纪80年代的热潮有很大不同。当下的城雕热是和广场热、标志性建筑热相连的,粗制滥造的城雕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好的城雕更少了。城雕创作变成了一项工程,而不是艺术,而且出现了一些和城市的精神不相容的作品。总结起来,目前城雕可谓有四个缺失:一、精神性的缺失,二、艺术性的缺失,三、公共性的缺失,四、程序性的缺失。
    其实,美国等国家在公共艺术方面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像一座城雕的产生,他们一定要经过听证会环节,通过论证、听证,获得民众的认可才能建起来。归根到底,城雕是一种公共艺术,要符合公众的精神期待,符合城市的文化品格,符合大家的人文尺度。(江粤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