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齐白石的书法意韵之学习金农

http://www.newdu.com 2018-01-05 中国书画网 newdu 参加讨论

    
    金农《花卉册》纸本水墨 册页 25cm×32cm 清代 
    辽宁省博物馆藏一九○二年冬,齐白石在西安,结识了樊樊山 ,并从樊樊山的收藏中看到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的画作。他对金农的作品十分钦佩,更打动他的是金农上册页上的题款,此前他已经有学金农的倾向,而此后齐白石写诗稿、题画则专一模仿金农的抄经体楷书,先前使用的何绍基行书体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康雍乾时代的金农在书法史上是个了不起的创新者。金农以师汉碑为主导,以《华山碑》为其变法之母体,兼收并蓄,一生的书法在各阶段分别创写出五类书体来,均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一是隶书,二是行草,三是抄经体楷书,四是楷隶,五是漆书,故金农堪称清代前碑派中变法最多、成就最高的书法家。 
    齐白石在画册上看到的金农题跋,正是金农五体中的“抄经体楷书”,这种写法最初出现于金农四十八岁所刊《冬心先生集》的扉页上,而其源则可追溯到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二岁四年北游山西时所看到的宋代高僧抄经。金农由此而创造出的这种抄经体楷书,特点是力重、肥硕,拙中寓巧,有木板气,而非金石气。金农在取法上的这种探索也许正合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学习这种看似笨拙的书法,既要喜欢,又要有绝对的耐心,一笔一画地去完成。金农素有“金长题”之美誉,齐白石学此真是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他曾对学生说:“冬心的书体有他的独创性,最好是用这种字体抄写诗集,又醒眼、又可念唱,更可以玩味。” 
    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约书于一九一七年以前的《借山馆吟诗草》诗稿一册,便是以金农抄经体楷书所书。他对这种抄经体执著、虔诚的态度,金农以后唯此一人。 
    
    齐白石诗草
    齐白石学金农书法几乎与受李瑞荃指点学“二爨”为同时,但“二爨”味道的字在他的画和诗稿中鲜见反映。“二爨”与金农之间,在拙趣上虽有相通之处,但“二爨”刀刻味太重,终不如金农自然,他最终还是舍弃了。 
    “二爨”和金农抄经体楷书的学习大约占据了齐白石四十一岁至五十岁前后的书法生涯,也因此改变了齐白石于书、于画、于印章的审美取向,由早期的“秀”与“巧”走向“拙”与“放”。两重风格看似对立,但在齐白石笔下转变为拙中藏着巧,粗放中藏着秀雅,这种外拙内巧的艺术品格伴随了他的一生.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齐白石《水族屏》四幅,题字也是学金农书体,绘制时间为一九一二年,正处于齐白石“五出五归”后居家读书习画阶段,是齐白石学习金农书体的代表作品。 
    
    齐白石 水族屏-蟾蜍图 1912年 纸本设色 屏 174.5×47.3 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款识: 
    小园花色尽堪夸,今岁端阳节在家。 
    却笑老夫无处躲,人皆寻我画虾蟆。 
    李复堂小册画本。壬子五日,自喜在家,并书复堂题句。云根姻先生之属以为何如?齐璜记以寄之。 
    此画尚未寄去,其人已长去矣。是年秋八月,吾师沁园先生来寄萍堂,见而称之,以为融化八怪,命璜依样为之。璜窃恐有心为好,不如随意之传神,即以此记之奉赠,即更(画)四幅焚之,以答云根也 (前行四字上有画字)。弟子璜。 
    钤印: 
    “苹翁”白文方印、“齐濒生”白文方印、“寄苹堂”白文方印 
       水族屏-芙蓉游虾图
    款识: 
    余尝客海上搜罗石印古迹,独八大山人画无多见。有小册画一虾,今经四年尚未忘也,似否未自敢称。然芙蓉神色,即令朱雪个背临之,未必伊敢自夸耳。世有知者当不窃笑。白石山人画记。 
    钤印: 
    “齐濒生”白文方印 
     
    水族屏-荷花游鱼图
    款识: 
    借山之下有井,余频洗笔砚,因名曰“墨井”。井上有竹千竿,夏热生凉。寄萍堂在井之侧,因常有清冷之气,足可暂居,旧约不来云根、仲甫,因作画以寄之。为画四幅,少异时流。云根最知余画敢为为之。濒生璜。 
    钤印: 
    “臣璜之印”白文方印 
    
    水族屏-游鸭图
    款识: 
    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固曰“神品”。邹小山谓:未有形不似而能神似者。此语板刻,其画可知。《桐阴论画》所论真不妄也。萍翁。 
    钤印: 
    “小名阿芝”白文方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