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中国网民没有地道的民族主义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星岛环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实事求是地说,无论谁把中国网民定位在“民族主义”层次,都是对中国网民的抬举,因为他们既不代表政治主体,也不代表民族主体,蜷缩在虚拟空间发泄义愤,多半是对不公正现实的反抗。 
    最近几个月,围绕北京奥运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藏独”势力骚乱、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受到袭扰、美国及欧洲议会通过涉华议案等等。
    以上述事件为支点,中西方媒体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舆论战,BBC、RFI、RTL和CNN等西方老牌传媒先后加入攻击中国的阵营,激起了世界华媒的同声反击,尤其是中国网民的反应以及声势浩大的谴责声浪,可以看出人们对西方传媒频频出现的“错误”和“纰漏”从不解到愤怒,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怒不可遏,他们不但利用网络揭穿真相,还直接参与某些西方媒体的直播节目进行抗议,并在多个国家发起了声援北京奥运会、阻止“藏独”势力分裂国家的游行活动。此举引发了世界性的舆论狂潮,以致有西方分析人士惊呼:中国出现了“新民族主义”。
    所谓“新民族主义”,大概不同于当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时掀起的民族仇恨,也不是自上而下的政治宣传和行政命令,而是利用新技术手段由个体的心理感受汇集成的共同认知感。也许垄断了传统媒体话语权者没有意识到,在他们心中言论自由程度不高的中国,竟然有如此宽泛的舆论环境。于是,看到近期包括中国一些媒体在内的世界相关言论,几乎无一例外都在拿中国的“民族主义”说事。西方某些媒体称中国出现了“新民族主义”并不奇怪,不可思议的是一些中国传媒也对这个概念颇感兴趣,甚至鼓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吹响了新号角”。如此一发不可收,世界各地传媒纷纷转载,似乎中国网民反对“藏独”势力骚乱、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尊严也成了“民族主义”。
    什么叫“民族主义”?按照马克思的论述,民族主义是一种狭隘的民族意识,是一种对自己民族的偏爱。马列克斯·韦伯也说,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情感的共同契约,是以族群文化心理为主导的排外倾向。当然,这些学术层面的解释在今天看来未必“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起码有一点不能否认,就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忠诚的思想意识。那么,以这样的定式分析,称中国网民与西方媒体和“藏独”势力对垒为“民族主义”,并非是某些中国人一厢情愿的“吹响了前进的新号角”,而是一个舆论陷阱。
    众所周知,象征着人类的“团结、友谊、进步”的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公认,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非民族”属性,不论肤色不论种族集结在一起,所展示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既然奥运会是人类社会的体育盛事,破坏奥运火炬传递就应该受到人类社会的谴责,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东道主,中国人理所当然要捍卫奥林匹克运动的尊严。但是,“民族主义”再强烈也不能保护奥运会,任何人认同这样的逻辑都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践踏。因此,给中国网民冠以“民族主义”称号,无异于让中国人承认“奥运非政治化”只是个避祸的借口。
    不仅如此,这个论调的险恶之处还在于混淆了“中华民族”和“汉民族”概念,很容易让人产生另一种错觉,认为反对“藏独”是汉人的本民族利益思维和排外心理的延续。这种错觉当然也会误导世界——挑起事端的不但不是借机滋事的藏族中的少数“藏独”分子,反倒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大部分中国人。事实上,就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强烈反对“藏独”,声讨干扰奥运火炬传递的行径,主要是对有人分裂国家的行径不满。就像最近不少美国人抗议瑞典一家酒商“分裂美国领土”广告一样,情绪来自于最原始的维护主权心态,几乎没有多少“民族主义”色彩。
    英国人安东尼·D·史密斯在《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说:“民族和族群一样都是人们意识中的共同体,但通常没有政治目标,在很多情况下也没有公共文化,甚至没有疆域空间。”这句话引申到中国网民心态中,具有非常典型的概括性。在近几年中国网络事件中,人们看到“华南虎事件”、“黑砖窑事件”、“最牛钉子户”等等,都是在网民的质疑中昭然于天下。这样的表达没有组织机构,也没有地域限制,更没有以民族权益和感情为核心的政治观念,完全是平民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声。当时西方舆论对此曾不乏先见,指出中国网民表现出了强烈的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愿望,是民主意识的觉醒。而同样是这个被他们誉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群体,在声讨中国有关事件时是“民主意识觉醒”,到了声讨西方媒体歪曲事实的时候,却成了一群排外的“民族主义”者。
    有人认为,造成西方媒体用双重标准衡量中国网民的原因,是他们固有的傲慢与偏见。就算这种说法属实,是不是应该再追问造成他们傲慢与偏见的原因又是什么?岂知,这种对其他民族的蔑视和歧视才是地地道道的“民族主义”,是在“公正”、“自由”名义下的标同伐异,是谎言被中国网民戳穿后炮制的障眼法。可怜一些中国传媒机构,至今仍然按部就班没有丝毫的机动性,不但天天跟着西方舆论营造的语境兜圈子,还偶尔兴高采烈地睁着双眼往别人设下的舆论陷阱里跳。
    实事求是地说,无论谁把中国网民定位在“民族主义”层次,都是对中国网民的抬举,虽然这个群体中有不少社会精英,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民众,他们对政治和政治宣传不大感兴趣,至少“民族主义”情绪并非有人想象的那么强烈,所以在中国一直被视为良莠不齐之莠。他们既不代表政治主体,也不代表民族主体,蜷缩在虚拟空间发泄义愤,多半是对不公正现实的反抗。其实,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和中国新一代人一样,喜欢吃西餐、穿西装、开洋车,甚至把西式生活当作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这样一个基本西化了的群体,哪里来的民族主义?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西方媒体对美国人抗议瑞典酒商“分裂美国领土”的行为视作常态,单单把中国网民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奥林匹克运动尊严之举称为“民族主义”,进而当成对西方社会的威胁,那么,即使中国真有“民族主义”兴起,也肯定是被逼出来的。(文/王龙)(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