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其它 >

神秘隋代石制棺椁(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互动百科 佚名 参加讨论

    石棺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无具体年月,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棺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欧阳修的《石棺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棺》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罗振玉《石棺文考释》和马叙伦《石棺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韦、韩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棺》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
    《石棺》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棺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棺》,于大观二(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忭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棺》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棺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棺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棺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棺,曾令人仿刻了十棺,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棺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棺有不少差别。
    隋代石制棺椁-收藏经历    
    唐627年,隋代石制棺椁于陕西宝鸡岐山北坡的荒郊发现,此地曾是秦朝旧地。它们是花岗岩质地,每个直径约1米,重约一吨。十座石棺外形相似,上狭下宽,形似棺,因此得名石棺。唐朝人按它得出土地点,命名为“陈仓石碣”或“岐阳石棺椁”。
    石棺被发现后一直置于荒郊,许多人去观看并临摹作拓。806年,韩愈为保护石棺,上书朝廷请求把石棺搬到太学府,但是没有被采纳,直到914年,郑余庆任国子祭酒(负责主管国家学术教育、文化事业)才采纳了他的建议,将石棺移到了凤翔孔庙,让它们不再遭受风雨得侵蚀。然而,石棺乍原已于814年不知去向,只有九只保存在凤翔孔庙。五代十国的战乱期间,凤翔成为战场,石棺下落不明。宋朝建立后,文人文化繁荣,宋仁宗下旨寻找石棺,后来一位名叫司马职的官吏找到了9只石棺,独缺唐朝石遗失的乍原石棺,他便依照流传下来得拓片造了一个假的补全。由于石棺的拓片流传很广,他得作假很容易就被识破了。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金石收藏家向传师从太氏拓片见到乍原的拓片,证明此人曾收藏过乍原石棺。但向传师赶到关中太氏的老家时,太氏全家已于一年前死于瘟疫,房屋财产全部为避瘟疫传播而烧光。向传师在关中继续查访,居然在他居住的屠户家中发现了石棺,此时乍原石棺已经是屠户的磨刀石,被切去了上半部分,棺身上的字也只剩下四个。大观年间,向传师将乍原交给朝廷,运至汴梁。上可以辨认得文字只剩下432个。宋徽宗还下令用黄金填注石棺文,以防磨损。1125年,金兵进军中原,靖康之变后,石棺被金人运至燕京,剔去石棺上的黄金,弃之荒野。
    
    隋代石制棺椁
    1300年,元朝国子教授虞集在一片淤泥中发现石棺,后迁往国子监达成门内保存,平安经历了元明清三代。1936年,石棺随第四批故宫文物南迁至上海,安置在天主堂街仁济医院库房的底层。三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石棺迁往南京。一年后,石棺随故宫文物再次起运。南迁途中,在天津和湖南酉阳两次翻车,幸好包装严密,石棺完好无损。装箱包装前,为保护石皮不脱落,用浸湿的高丽纸敷在石棺面上,由于高丽纸纤维长,韧性好,湿的时候摁进字口,干后固定在字口。装箱的时候包有两层棉被,四周用稻草塞紧。这都让石棺在南迁中得到良好的保护。抗日战争胜利后石棺迁回南京,1950年运回北京,存放在故宫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