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来已教了二十年的古典文学,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往往爱问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典文学? 大多数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了解古典文学,掌握有关知识;或者有的同学干脆说,这是中文系的课程,要考试的。当然,如果再问下去,有的同学会冒着被别人讥讽的危险,说:继承传统文化,提高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在我看来,最后这种说法已接近正确的答案了,但还不够具体和明确,因为学习中国古代的许多学问都有上述的效用,而从审美的维度来建构价值观念,则是学习古典文学所独有的。 也就是说,学习古典文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从审美的维度来建构我们的价值观念。 这个问题论述起来很难说清楚,这里暂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个真正的诗人,或是一个富有诗性的人,会是一个“坏人”吗?古代的诗人中,古代的文学家中,有几个是“坏人”呢? 中国人的文化价值(注意:不是政治价值)的构建是很复杂的,简单地说,大致有这样两个要素:一是“向后看”,二是“美化”古代。为什么要“向后看”?一是因为我们的历史从未中断过,更因为我们的主流文化价值系统是以孝为原点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是“从上而下”地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一定要“稳住后方”;那为什么要“美化”古代呢?是发展的需要。假设以你说话的这一刻为分解线,以前都是黑暗的,是毫无光明可言的,那么,你要创造光明的未来,凭什么呢?因为如果你是从纯粹的黑暗中走来的,又没有西方意义上神的指引,那么,你就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光明,因此也就无从创造光明的未来。所以,要想创造光明的未来,就必定要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出合理的因素,也就是要“美化”古代。人未必要“薄今”,但却是免不了要“厚古”的。 古典文学恰恰是“厚古”的最好方式。其实,以现在中国的情况而论,的确达到了中华文明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今天的一切是否都比古代更好呢?比如,与盛唐初期的人相比,今人的幸福指数就一定高许多吗?再说,就算今人的幸福指数高一些,《春江花月夜》的唐诗意境又实现了吗?如果那种唐诗意境是不好的,我们也不去追求那种生命的意境,那我们生活的意义与动力又在哪里呢? 再过许多年,当我们也成为古人的时候,我们今天的这种追求,也会成为后来者“美化”的对象的。 历史,就是在这样不断“美化”的过程中演进的。 当然,即使在美的维度上建构价值,也是痛苦的。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建构价值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克制的过程。在今天这个“趋物若鹜”时代,选择中文专业,是要有一定勇气的。 从根柢处说,中文专业不是什么实用专业,更不是某种装饰性的技能。中文专业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价值学科,而价值学科——推到极致——就是“当和尚”。而“当和尚”本不是女性的责任,起码男性应该负一半以上的责任。可是,现在中文专业中,常常出现“万女丛中一点男”的情形。每见此情形,我都不禁悲从中来:历史上有许多高僧,你见过几个“高尼”,有一个,还是金庸小说里的灭绝师太! 我要说的是,家长及学生的对这个专业的选择,甚至某些社会心理对这个专业的定位,与中文专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其实是错位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