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杭刻《文选五臣注》 影印版蜀刻宋本《昌黎先生文集》 自从电视媒体开播古代文化讲座之后,一时国学成为热门话题。但国学中的文献学,却是门庭冷落,因其商业效益太差而乏人问津。不过,一旦深入其中,知晓了文献基础之于国学研究的重要性,人们或许会改变态度而行注目礼。有志于国学者,必先具一定的文献学基础,方能说话有据,理直气壮而不发空论,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反之,缺乏文献依据的所谓国学,则因其基础动摇,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文献学有三个分支:目录、版本、校勘。三足鼎立。又各有偏重而互为连环。清冷的文献三学中,版本学尤为悲凉。这或与学习版本的“成本”太高有关,更与其缺乏市场轰动效应直接牵涉。要了解版本学,需看各种古旧善本、坊本、抄本之类,详加比勘校订,方能见其是非优劣。而对古旧善本,各图书馆无不视为镇馆之宝,轻不示人,一般难得一见。如鲁迅是伟大作家,稿费收入不菲,他曾在《日记》中说:“凡八月间而购书百六十余元,然无善本。京师视古籍为古董,唯大力者能致之耳。今人处世不必读书,而我辈复无购书之力,尚复月掷二十余金,收拾破旧数册以自怡悦,亦可笑叹人也。”有钱人高价收购古旧善本作为古董收藏,非为读书之需,而是期望升值发财。而如鲁迅一类的读书人,虽然需要,却无缘一见,真“可笑叹人也”。鲁迅如此,遑论我辈?其实,这一现象古已有之。明清时代,早有人把宋元版刻当作古董,以页论价,字字千金。清藏书家黄丕烈酷嗜宋本,自称佞宋主人,但却慨叹宋本的以页论价,其《书跋》云:“闻无锡浦姓书估,持残本《孟东野集》,索价每页原银二两。”当时一两银子,充小户一家生活之费。残本尚且高价,完本宋刻必是天价!富如“百宋一廛”主人黄丕烈尚且惊骇不已,一般的读书人只能望洋兴叹了。视宋元版刻为古董文物,近现代亦然。据毛春翔先生披露,浙江图书馆在抗战前收购宋代坊本建刻《名臣碑传琬琰集》,每叶五个大洋。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把宋本分为三等:“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上中下三等,杭本最上,蜀本中等,建本最次。而浙图所购恰是建本。若是杭本,必是天价。书是供人阅读的,作为古董而秘不示人,又如何发挥其价值与作用呢?这是读书人的悲哀与无奈。不过时代在进步,读者不要灰心,各大图书馆是国家事业单位,相信会根据时代要求,制订出便于读者借阅的新规章。我们买不起,借阅总还是有机会的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