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魏晋玄学介绍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曲阜123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经学的主流思潮,是在三国、两晋时期兴起,杂揉道家和儒学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流派。
    玄学出于《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蕴藏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体现了无穷万物变化的奥妙。玄学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关系问题,主张“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通过有与无,本与末,一与多,言与意,动与静等思辨范畴,法解《论语》、《周易》,论证自然与名教的统一。既崇拜孔子,又祖述老庄,儒道兼综,依《周易》、《老子》、《庄子》为“三玄”,对已不适合当时形势要求、失去维系作用的两汉经学进行改造,走向儒学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第一 玄学兴起
    玄学兴起于曹魏正始年间(240-248),当时何晏作《论语集解》和《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和《周易》,何、王都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贵无论”思想,为玄学奠定了理论基石。这个“无”,是哲学意义上的无形本体,也是时局意义上的无形权力。史称“正始玄风”或“正始之音”。
    随后,号称儒学世家的司马氏集团的权力扩张,玄学内部又出现“崇有论”对“贵无论”、“重名教”对“任自然”的争论。最后以郭象以《庄子注》为代表的“独化论”结局,玄学理论自然走上顶巅。
    第二  佛道合流
    佛教东汉时传入我国,当时并未引起社会重视,却遭到限制发展。东晋南北朝黑暗的社会现实,为佛教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北方北魏时开凿了云岗、麦积山、敦煌等石窟建寺3万多所,僧民达200万之众,译经1900多卷,南方梁武帝于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宣布佛教为国教。佛教哲学依附玄学,并在玄学的思潮河床中泛滥,自此佛道合流。
    佛教中的大乘空宗的般若学中的“本无”、“心无”与“即色”三家同玄学中的“贵无”、“崇有”、“独化”三派息息相通,于是佛教借助玄学的桥梁进入南北大发展的时期,关中有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庐山有道安的弟子慧远,南京有竺道生。
    僧肇(384年-414年),是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的奠基人。年少时曾代人抄书为生,由此遍读经史,尝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遂转向般若空宗,读《维摩经》,找到归宿,于是出家。著有《肇论》一书。
    僧肇的《肇论》要点一是本体论,主张“即万物之自虚”,认为在现实世界背后,还有一个“真”、“不空”的彼岸真如世界;二是动静观;主张“即动而求静”,认为“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三是认识论,主张般若“无知,故无所不知”。般若,即不同于世俗惑智的圣智,它是能够洞察真理的特殊智慧,无需借助感觉和思维,只凭神秘的观照,即可认识“真谛”。“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所以说《肇论》集“般若学”之大成,是佛道合流的显著成果,而其归宿则导向宗教神秘主义。
    因佛与道在宇宙观、人生观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加之当时的社会经济现实,两家的结合成为必然。佛道兼宗的代表人物一是支遁(314年-366年)。俗姓关氏,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于佛,为般若学“即色宗”;于玄,为庄子“逍遥义”家派。支遁对“般若学”的解说,充满老庄的气息,“夫般若波罗蜜者,众妙之渊府,群智之玄宗,神王之所由,如来之照功。其为经也,至无空豁,廓然无物者也。无物于物,故能齐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二是张湛,东晋高平(今山东金乡)人。其所注《列子》,为佛道合流的代表作。他在《列子注》中并不讳言:“然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归同于老庄”。
    第三  儒学抗争
    佛道合流蔚成危及儒学生存的浪涛,儒学在惊涛骇浪中高举自己的旗帜,与佛道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最先提出“贬老、排佛、以儒治国”的儒学号手是孙盛(约302年—约373年,另一说308年-379年),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孙盛认为,儒家圣教“广大悉备,犹日月悬天,有何不照哉”;老聃非大贤,庄周则像“日月出矣而焦火不息”,“小火把”而已;于佛之“神”,则是“吾谓形既粉散,知亦如之”。他坚决主张:“为国以礼,民非信不立。”
    掀起中世纪反佛大论战,并取得理论胜利的是范缜(约450—约510),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他博通经术,尤精《三礼》,参与编写《四部要略》。他继承发展了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东汉桓谭“精神居形体”、“烛火相依存”,东汉王充“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和孙盛等人的无神论思想;由“烛火喻”、“薪火喻”的二元论上升为“刃利喻”的“形质神用”的一元论,把精神看作形体的作用和属性;他用“偶然论”驳斥“因果论”,指出贫富贵贱本是“如一树花,同发一枝,具开一蒂,随风而坠”,落粪溷者为贫贱,落茵席者为富贵,纯属偶然;他力主遏止浮屠泛滥,纳政教于儒术,“可以全生,可以匡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