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综上所述,在先秦诸子的论述中,虽有重“礼”、重“法”、重“道”的学派分别,但实际上,对“礼”和“法”,关注最深,论述最多的则莫过于儒家和法家,又以荀子及管子学派保留的思想内容最为丰富。那么,使儒法之争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历史公案是否可以说就是礼法之争呢?当然不是。至少以此来概括是不全面的。从上面的考察我们看到,“礼”中自有“法”的规定性内容。这样的“礼”和“法”一样,都是以道德之礼为精神根据的。尽管如商鞅等法家主张摒弃儒家的道德之礼,表现出一种强力政治的态势,但是这只不过是为适应于虚张声势的霸道政治的需要而已,因为任何法制都必然有其道德的根据。法家自可以不苟同于儒家的道德,如所谓“仁、义、礼、智、信、慈、惠、孝、悌”等,然而,又总要建立起一种道德体系。于是,或以不同的名词概念加以表述,或赋以旧有名词概念以新的意义。总之,社会上、人心中存在着意识和理念的总会有所保留的。正如王安石所说:“仁义礼信,天下之达道,而王霸之所同也。夫王之与霸,其所以用者则同,而其所以名者则异,何也?盖其心异而已矣。其心异则其事异,其事异则其功异,其功异则其名不得不异。”[118] 似乎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体系中,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总有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分别,这一意识一直成为思想家讨论的焦点,也直接影响到历代的政治实践。那么,礼与法的关系的思想学说就是这一意识的集中体现。从广泛性和包容性的意义上讲,也许正像荀子及管子学派的思想表述那样,礼与法的关系本身既是折中的,又是融合的,甚至是同一的,正介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都可以成为实现由现实走向理想的手段和路径。最后值得注意的就是,“三礼”中的《礼记》、《周礼》的有关礼法思想无疑是包含了先秦诸子论“礼”与“法”的思想内容的。 作者:王启发 [1]《论语·为政》。 [2]《论语·宪问》。 [3]《论语·子路》。 [4]《论语·尧曰》。 [5]《论语·子路》。 [6] 同上。 [7]《孟子·离娄上》。 [8]《孟子·滕文公上》。 [9]《孟子·梁惠王下》。 [10]《孟子·滕文公上》。 [11]《荀子·礼论》。 [12]《荀子·性恶》。 [13]《荀子·性恶》。 [14]《荀子·天论》。 [15]《荀子·大略》。 [16] 同上。 [17]《荀子·儒效》。 [18]《荀子·臣道》。 [19]《荀子·修身》。 [20]《荀子·大略》。 [21]《荀子·致士》。 [22]《荀子·不苟》。 [23] 以上均见《荀子·礼论》。 [24] 以上均见《荀子·富国》。 [25]《荀子·君道》。 [26]《荀子·强国》。 [27]《荀子·儒效》。 [28]《荀子·强国》。 [29]《荀子·荣辱》。 [30]《荀子·王霸》。 [31] 同上。 [32]《荀子·儒效》。 [33]《荀子·致士》。 [34]《荀子·君道》。 [35] 同上。 [36]《荀子·修身》。 [37]《荀子·君道》。 [38]《荀子·议兵》。 [39]《荀子·富国》。 [40]《荀子·致士》。 [41]《墨子·三辩》。 [42]《墨子·尚同中》。 [43] 同上。 [44]《墨子·尚同中》。 [45]《墨子·尚同下》。 [46]《墨子·辞过》。 [47]《墨子·尚贤上》。 [48]《老子·十章》。 [49]《老子·三十八章》。 [50]《老子·五十七章》。 [51]《老子·三十八章》。 [52]《老子·三十八章》。 [53]《老子·二十五章》。 [54]《庄子·知北游》。 [55]《庄子·在宥》。 [56] 同上。 [57]《荀子·性恶》。 [58]《庄子·缮性》。 [59]《庄子·大宗师》。 [60] 参见邵蓓:《尹文及《尹文子》一文,《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61] 以下所引《尹文子·大道》(上下),见于扫叶山房《百子全书》1919年版,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版,1984,第5册。 [62]《尹文子·大道上》。 [63]《尹文子·大道上》。 [64]《尹文子·大道上》。 [65]《尹文子·大道上》。 [66]《论语·颜回》。 [67]《论语·子路》。 [68]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7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69] 同上,80页。 [70]《慎子·君人》。 [71]《慎子·君臣》。 [72]《慎子·威德》。此上引《慎子·威德》、《慎子·君人》,见扫叶山房1919年版《百子全书》所收,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版,1984,第5册。《慎子 君臣》,见《四部丛刊》缪全荪辑本。 [73]《慎子·威德》。 [74]《艺文类聚》卷三十八引, 675页,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75]《荀子·富国》。 [76]《荀子·非十二子》。 [77]《商君书·修权》。 [78]《商君书·算地》。 [79]《商君书·说民》。 [80]《商君书·靳令》。 [81]《商君书·画策》。 [82]《商君书·定分》。 [83]《商君书·修权》。 [84]《商君书·壹言》。 [85]《商君书·更法》。 [86]《商君书·开塞》。 [87]《商君书·更法》。 [88]《商君书·靳令》。 [89]《商君书·说民》。 [90]《商君书·壹言》。 [91]同上。 [92]《商君书·算地》。 [93]《商君书·壹言》。 [94]《商君书·算地》。 [95]《商君书·画策》。 [96]《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本,第7册,2146页。 [97]《韩非子·大体》。 [98] 同上。 [99]《韩非子·守道》。 [100]《韩非子·奸劫弑臣》。 [101]《韩非子·五蠹》。 [102]《韩非子·五蠹》。 [103]《韩非子·用人》。 [104]《韩非子·奸劫弑臣》。 [105] 对《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两篇是否为韩非所作,学界早有争论,有几种观点。一种以胡适为代表,认为两篇“另是一人所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324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一种以郭沫若为代表,认为《解老》则与儒家思想太接近,《喻老》则与《韩非子》全书相符,可能不是一个人所作(《十批判书》,37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梁启雄也持此观点(《韩子浅解》上册,138、168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再有就是以侯外庐等为代表,认为韩非的《解老》《喻老》二篇,“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6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范文澜也持此说(《中国通史》第一册)。比较而言,笔者认为最后一种观点为是。 [106] 《韩子浅解》,上册,142页。 [107] 《论语·阳货》。 [108] 《论语·八佾》。 [109] 参见胡家聪:《管子新探》,424、42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0] 同上,425~427页。 [111] 《管子·版法解》。 [112] 《管子·牧民》、《禁藏》。 [113] 《管子·任法》。 [114] 《管子·形势解》。 [115] 《管子·任法》。 [116] 《管子·明法解》。 [117] 《管子·八观》。 [118] 《王文公文集卷第二十八 杂著 王霸》,上册,32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