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芴漠无形的博大真人(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 
    智巧之人与愚钝之人是永远不能窥见庄子的。 
    欲明庄公,先须清心,去是非成见,去利害毁誉,不以成见之心会悟真人,方能开无上玄妙之境,得通达无碍之慧,如见庄子于目前。反之,以炫耀之心翻弄口舌,鼓噪圣贤,大言惑众,以逞己能,以夸己美,必患害并至,损己伤人。故读圣诵贤,亦不可不慎之戒之矣! 
    “芴漠无形”一词出于《庄子.天下》。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芴漠无形”是对“道”的描述。“道”是无形无象,无迹可循,无类可比的。道又是永恒运行,片刻不息的。唯其不息,才能生灭万有,宰制万物,使人远不得观,进不得察,此谓变化无常。 
    庄子已是道的化身,故其在世间的展现也是芴漠无形,变化无常的。 
    人欲以俗目俗情体察庄生,如令蚊蝇负泰山,不可得也。然,世多以俗情论庄,或以为超然达观,或以为放浪游世,或以为消极隐遁,或以为戏谑人生…凡落入概念,必溺杀庄公于一曲矣!以一己之私裁剪圣哲,拥尸而舞,斤斤然自以为博学之士,岂不陋哉! 
    然则庄子可得而闻乎?以道观庄,庄周自见。 
    二 
    庄子其人,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皆不详。庄子就是个文化谜团,也许到人类终了之时也无人能解。古今圣哲逸士,有几个不是谜呐? 
    这其实也合乎真人们似有还无的作风。不仅庄子,从上古三皇五帝,高人逸士到明代张三丰,刘伯温等,凡体道之士,高导之人,皆以混沌之状示人。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可以作为庄子身世之谜的注脚。后之学者不甘糊涂,遂稽古考释,虽不能真,亦可假此一睹大略。  
    有以为庄周并无其人,全是假托。此说,并不为人接受,故在此不叙。 
    据学者考,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生卒年则众说纷纭,其中,马叙伦先生推断其生卒年为:公元前286年到公元前369年。这一观点,逐渐为人广泛接受。 
    战国之时,周王朝的政治、文化、律令皆破碎不堪。自三代始,以‘礼乐载道’的治国形式,至此已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礼,天地之序也;乐,天地之和也。以礼乐治国似乎更接近了效法天地秩序来调理人事,私权人治还不至于过度膨胀。当“礼崩乐坏”之后,私权人治一发而不可收,于是刑墨代替了礼乐,即以书写的法令条文来牢笼人世。人也由相对自由的“天生蒸民”,沦落为国家或权力私欲的工具。此一巨变,使一些觉醒的智者,尤为不安。他们不需证明都知道私欲的公然横行会造成何等灾难。庄子说,“千岁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于是,老庄孔孟各自立说,以期复道济民。他们都认为“天下已失道”。只是在如何让世界复道的方法上显示出不同的主张。于是始有儒、道之别。然而,功利之徒亦随之蜂起,凭不烂之舌,为一己之利,搅动天下,才有百家争鸣! 
    老子、庄子在当时事实上并没有形成道家一派,他们甚至也没有资格加入到喧嚣的“百家争鸣”中去。宋儒朱熹说“庄子当时亦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闻一多说:庄子毕生是寂寞的,死后也尘封了很长时间。西汉“黄老”之热,也没有几个提庄子的,只是一到魏晋,庄子的声势才一下子浩大起来。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才永远留下庄子的烙印,对他崇拜的历代文人学者,更不可胜数。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庄子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为什么呢?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 
    庄子,姓庄,名周。唐人成玄英说“庄子字子休,师长桑公子”,不知何据,姑妄听之。 
    庄周二字,颇有玄机,《尔雅》一书,“庄”字可当“道”解,有六面通达之意;周,指周而复始,周行不殆,永无止息。这里,“庄”“周”二字既是宇宙时空的代称,也是“道”的别指。很难想像这个与“道”暗合的名字是偶然还是必然。 
    庄子之里籍,更是纷杂,近年竟有五说,分别有1、安徽蒙城说;2、河南商丘说;3、河南民权说;4、山东东明说;5、山东菏泽说。总各家观点,蒙城说日渐为学界所重,原因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