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何以为形而中? 《系辞》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主体之人从阴阳变化中知晓有某种支配力量显现于“一阴一阳”之变中而名之为道,并没有以主体之“我思”独断道是什么,故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不言“一阴一阳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道显为“一阴一阳”之变化,主体“之谓”只是描述道之显现,而不是“谓之”,不是命名道为何物,因此不是主体的“自以为是”。而“一阴一阳之谓道”只能因形而显,主体亦只能因形而见“一阴一阳”之变化,从而知“道”之所在,但“形”虽显现为“一阴一阳”之变,从而显现道之存在,但“一阴一阳之道”本身却无形,故主体命名之道非有形之显现,而是无形之“一阴一阳之道”,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是主体对“道”之命名,是以“形”为分界,言由“形”而“上”之无形之“一阴一阳”才是“道”。“形而上者”显现为“一阴一阳”之变化,此“一阴一阳”之变化因“形”而显现给主体之人,使主体之人可以体悟到“一阴一阳之谓道”,从而为“道”命名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当人能自觉体道、悟道、言道、行道,也就由“形”而“上”达于“形而上”,成为“形而上者”而可以“谓之道”,即为“得道”。而当道自在于有形之器物,就是“道隐无名”而只剩下“形而下者谓之器”。 人以有外在形体之存在而言,可名之为“形而下者谓之器”,人又因为有内在无形之生命自觉,可名之为“形而上者谓之道”,人行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或言人贯通形上与形下,或言人兼具形而上与形而下,或言人就在形之中,人就是形本身,从而名之为“形而中”,故“形而中者谓之人”。 (三)形而中主体之谓神 “形而中之人”如何能立“形而中之卦”,领悟“形而上之道”?其立卦的主体性何来?其“得道”的可能性何在?因为主体之人有“神”。人是以“神明之德”实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神”是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所在,故“形而中主体之谓神”。显然,“之谓神”的“之谓”又表明“神”之存在不是主体之人的“谓之”,不是主体的自以为是,而是人的主体性存在的自在显现,主体之人能“观变于阴阳”这一行为本身显现出“神”之所在,“神”之主体性之用,故名之曰“神”。 人乃有形之存在,显然不是形而上之道。但人又具有“观变于阴阳”之“神”,人以“神明之德”和于“一阴一阳”之道,“一阴一阳”于“形”中显现,“神”入于此“形”中而和于“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为“形神中和”,从而由“形”而“上”,达于“形而上者谓之道”;从而使人成为形而上的存在,是为“得道”。这就是人的生命之道,故人不是形而上之道,亦不是形而下之器,人只能是“形而中”,可以上达“形而上”,也可以沉沦于物而为“形而下”;而人成为形而中的主体性在于“神”,故“形而中主体之谓神”。 参考文献: 1.鞠曦.易道元贞[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2.鞠曦.《易》哲学之形而中与内时空之形而上 。 3.鞠曦.论《易》学之基本、根本与核心问题。 4.鞠曦.《易》理论体系与《说卦传》──“主体中和”与“形神中和” 。 5.鞠曦.《易》经理论体系与《说卦传》──“易有大恒”和“易道恒中” 。 6.鞠曦.《易》经及哲学核心问题论纲 。 7.刘中《咸》卦的历史性误区及其正本清源——鞠曦先生易学思想研究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