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经济伦理观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一整套“仁政”学说,并且有力地推进了儒家宗法伦理及其经济伦理的政治化过程。孟子继承了孔子确立的孝悌为本、仁者爱人的家族主义伦理,并且进一步将其推广和应用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在孔子“苛政猛于虎” 的思想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整套用来指导人君帝王为政安民的“仁政”思想。 孟子认为人君帝王只要善于“推恩”,便能应用宗法家族主义伦理来治理天下。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纵览《孟子》全书可以看出,孟子对于孔子所确立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的阐释发挥,大都落实在天下、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治理上。 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出发点,在于他首先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小农经济和地主经济的思想主张的。春秋战国时期,那种以宗法家族公社经济为形式的宗法贵族庄园经济日趋没落瓦解,使用大批“族众”和奴隶集体“公作”的经营形式已不再有利可图了,正如当时就有人指出的那样,“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相反,实行“均地分力”即发展个体小农经济则大有优越性。例如《管子·乘马》篇就写道:”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为之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在这种情况卞,一些宗法贵族不得不改变其经营方式,开始把自己占有的领地分租给其家族公社内原有的劳动者去个体经营,于是小农经济以及地主经济便迅速发展了起来。孟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他论证了社会生产方式这种历史性变革的道德合理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