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宋明理学心性论的思想渊源(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学术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二)道家的自然人性论 
    道家以自然为宗,倡自然人性论,反对儒家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心性论。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这对道家自然人性论的形成影响甚大。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对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持反对态度。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认为与仁义不并存,以仁义为代表的儒家伦理的产生是不自然的,违背了道的自然本性。这是对儒家道德人性论的否定。 
    庄子提出“性者,生之质也”的思想,认为性就是人物自然自下而上和存在的本质,也就是说,性建立在生的基础上,人物的自然生长和化育,是天性的来源,无生则无性。虽然生是性的基础,但光有生还不是性,生之质才是性。庄子提出的以生之质为性的自然人性论,对宋明理学心性论中的气学一派影响甚大,王廷相在庄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夫性,生之理也”的观点,就是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此相关,庄子把生物的形体作为性的物质载体,性不是凭空产生,它依据生物的形体而有。即“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指出物的自然生理结构,构成了生物的形体,而形体中寄寓着精神,它的各种表现称之为性,可见性不离生物之形体而存在。进而,庄子把人之生看作气的产物,人之生死以气的聚散为前提。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自然人性论的逻辑是,气是人物生命现象的本源,有气则有生,有生之质以及生物的形体才有性。这一思想成为气学心性论的理论来源。 
    与庄子大约同时的告子提出“生之谓性”的思想,与庄子思想类似,可视为道家自然人性论的同调。告子认为,不能脱离生,即饮食和生殖来论性。他说:“食色,性也。”把饮食男女视为性的内涵,认为这是人的自然本性。这一思想对后世人性论影响很大。告子并提出性无善恶论,与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论相对立。告子与庄子的思想,均是以人的自然本性立论,反对儒家的道德人性论。 
    受道家自然人性论的影响,玄学家王弼提出“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的思想,认为自然是道的本质,也是人之性。人以自然为性,“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人与万物均以自然为性,自然之性只能顺应,而不能人为地改变。所以“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即使圣人也只能顺应,而不得违背自然之性。可见自然的权威在圣人之上。嵇康作为玄学代表人物,以老庄为师,蔑视礼法名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认为儒家名教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要求从名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他说:“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性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指出儒家经典所记载的礼法名教是压抑人性的,要使人性得到自然满足,就必须不为名教所拘,而仁义道德是人为的伦理约束,它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因而是需要抛弃的。嵇康主张超越名教,任性自然,使人性得到自由发展,求得精神上的自由。这是对道家自然人性论的发挥,体现了道家、玄学人性论的实质。亦对宋明理学心性论产生了某些影响。 
    (三)佛教的心性本体论 
    佛教哲学的心性本体论对宋明理学心性论影响较大,尤其是陆王心学一派对其吸取借用较为明显。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先是受到儒家心性之学特别是孟子思想的影响,大讲“尽心知性”及“穷理尽性”。后来佛教发展了儒学心性论,主要是以本体论心性,其哲学理论的思辨性明显高于先秦儒家心性论。但却抛弃了儒家心性论中的伦理道德内涵,这又遭到了宋明理学家的抨击。 
    佛教把心性论上升为本体论,这是对先秦儒学心性论的发展。在隋唐佛学各派看来,心与性,主体和本体原是一体,因此,主体对本体的体认和证悟,并且与本体合而为一,乃是本觉即心体,亦是性体。理学心性论中的心学一派对此观念吸取甚多,然而却遭到了张载、朱熹等人的批判。这表明此观念在理学心性论中引起反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