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宋初经学的守旧与开新(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国学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宋初三先生都出身于社会的中下层。史载,胡瑗“家贫无以自给”,青年往泰山求学时,“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注:《宋元学案·安定学案》。)“景yòu@⑤初,更定雅乐,诏求知音者。范仲淹荐瑗,白衣对崇政殿。”(注:《宋史·儒林传》。)孙复家亦“贫贱”(注:《宋史·儒林传》。)。石介更贫,“妻子几冻馁”。由于三个人都出身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处世态度敢说敢为,比如石介,史称他“笃学有志向,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又称他“著《唐鉴》以戒奸臣、宦官、宫女,指切当时,无所讳忌”。(注:《宋史·儒林传》。)反映在经学上,也相互形成了反传统、反守旧的经学色彩。 
    宋初三先生的经学各具特色,深浅有别,立意也不尽相同,如《宋史·儒林传》就谈到胡瑗“治经”不如孙复的问题。但是,三先生在如下四个问题上是一致或雷同的: 
    第一,宋初三先生都重视和褒扬经学中的义理之学。朱熹说:“安定胡先生只据他所知,说得义理平正明白,无一些玄妙。”(注: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九。)这主要是就胡瑗的《易》学说的。胡瑗有《易学口义》十二卷,今存《四库全书》中。陈振孙评价说:胡瑗的《易》学继承了王弼以来以义理说《易》的传统,对象数之学进行了一次大扫除。这个评价是公允的。《宋史》本传说,孙复的经学,“其讲说多异先儒”。又说,孙复的《尊王发微》十二篇,“大约本于陆淳,而增新意。”可见孙复的经学,有个标新立异的问题。“新”在哪里?新在义理,用义理说经,从而开辟了经学的新局面。《尊王发微》是《春秋》之学中的典型的义理之学。他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释,提出了孔子作《春秋》,实为“无王”而作的问题,这就很有新意。这个新意,很得欧阳修、朱熹等人的肯定。欧阳修说:“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在《睢阳子集》中,孙复说了一段话:“专守王弼、韩康伯之说而求于《大易》,吾未见其能尽于《大易》也。专守《左氏》、《公羊》、《谷梁》杜、何、范氏之说而求于《春秋》,吾未见其能尽于《春秋》也。专守毛苌、郑康成之说而求于《诗》,吾未见其能尽于《诗》也。专守孔氏之说而求于《书》,吾未见其能尽于书也。”(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孙复反对“专守”,主张独创,主张有所作为,主张进一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蕃篱,进一步阐明经学的义理。这些说教,旨意分明,铿锵有力,昭示着传统经学中新的一代学风行将开创。 
    第二,宋初三先生在经学中都重视明体达用。宋神宗对胡瑗有这样的题词:“先生之道,得孔孟之宗;先生之教,行苏、湖之中。师任而尊,如泰山屹峙于诸峰;法严而信,如四时迭运于无穷。辟居太学,动四方欣慕,不远千里而翕从;召入天章,辅先帝日侍,启沃万言而纳忠。经义治事,以适士用;议礼定乐,以迪朕躬。敦尚本实,还隆古之谆风;倡明正道,开来学之zhuān@⑥蒙。载瞻载仰,谁不思公;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注:《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这个评价,是对胡瑗学识和学风的赞许。后世学者用“明体用之学”来概括。(注:《宋元学案·安定学案》。)所谓“体用”,就是明体达用。这里的“体”,是指孔孟之学的根本,也就是孔孟之道。这里的“用”,是指实践,是指做人做事。强调明体达用,就是反对不达实际的浮虚。也就是反对不入人事的传统的训诂之学。《安定学案》载录了宋神宗与胡瑗高足刘彝的一段对话:“熙宁二年,神宗问曰:‘胡瑗与王安石孰优?’对曰:‘臣师胡瑗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时,王安石方在场屋中修进士业。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偷薄。臣师当宝元、明道之间,尤病其失,遂以明体达用之学授诸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非安石比也。”刘彝贬王褒胡,过于偏颇,是典型的派别之见;但认为胡瑗之学是明体达用之学,这一点是可取的,也是有事实根据的。史载,胡瑗组织教学,分“经义”和“治事”两科,“经义则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注:《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分“经义”、“治事”两科,实际上就是明体达用在教学中的贯彻。 
    胡瑗固然强调明体达用,孙复、石介同样强调体用一致的重要性。石介对孙复作了这样的评价:“孙明复先生畜周孔之道,非独善一身,而兼利天下者也。四举而不得一官,筑居泰山之阳,聚徒著书,种竹树粟,盖有所待也。古之贤人有隐者,皆避乱世而隐者也。彼所谓隐者,有匹夫之志,守kēng@⑦kēng@⑦之节之所为也,圣人之所不与也。先生非隐者也。”石介否认孙复是“隐者”,实际上就是褒扬他体用一致的入世精神。孙复的经学,以阐发《易》和《春秋》为重点,“先生尝以为尽孔子之心者《大易》,尽孔子之用者《春秋》,是二大经,圣人之极笔也,治世之大法也。”突出《易》学和《春秋》之学,着眼点也是在“治世”、在“用”。 
    第三,宋初三先生,几乎言必称道统。石介字守道,也就是标榜以坚守孔孟之道为己任。他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注:石介:《怪说》。)又说:“为文之道,如日行有道,月行有次,星行有躔,水出有源,亦归于海。”(注:石介:《与张秀才书》。)欧阳修称颂他:“所谓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扬雄韩愈氏,未尝一日不诵于口;思与天下之士皆为周孔之徒,以致其君为尧舜之君、民为尧舜之民,亦未尝一日少忘于心。”(注: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孙复对于道统也是积极寻求,他说:“孔子而下,称大儒者曰孟轲、荀卿、扬雄。至于董仲舒,则忽而不举,何哉?仲舒对策,推明孔子,抑黜百家,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尽心于圣人之道也。暴秦之后,圣道晦而复明者,仲舒之力”。(注:孙复:《睢阳子集》。)宋初三先生推明道统,上与韩愈、李翱的道统说相衔接,下开了宋代以后道学的先河。但是孙复的道统说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赞扬董仲舒、扬雄、王通,把他们也说成是孔孟之道的嫡传。石介的道统说也有自己的深度,那就是把道统跟君统相结合,使道统与君统相辅相成,使道统为现实的专制政治服务。 
    第四,宋初三先生都重视教育。孙复“应举不第,退居泰山,聚徒著书,以治经为教。”(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于泰山之阳,起学讲堂,聚先圣之书满屋,与群弟子而居之。”(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门人之高第者,有石介、刘牧、姜潜、张洞、李缊等人,多数是当朝名士。石介“以《易》教授生徒,鲁人称徂徕先生。入为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学者从之甚众。”(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最有代表意义的是胡瑗。《宋史·儒林传》载:胡瑗“以经教授吴中”,“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母。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庆历中,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又载:“瑗既居太学,其徒益众,太学至不能容,取旁官处之。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随材高下,喜自修饬,衣服容止,往往相类,人遇之虽不识,皆知其瑗弟子也。”欧阳修对胡瑗及其苏湖教法作这样的评价:“自景yòu@⑤、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暨泰山孙明复、石守道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之学,弟子去来常数百人,各以其经转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庆历四年天子开天章阁,与大臣讲天下事,始慨然诏州县皆立学。于是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至今为著令。”(注:欧阳修:《胡先生墓表》,见《欧阳文忠集》二十五。) 
    值得一提的是,宋初三先生的文风都很犀利,充满着批判和战斗的精神,全祖望说他们是“振顽儒,则岩岩气象,倍有力焉。”(注:《宋元学案·泰山学案》。)他们的矛头所向,主要指向佛老,指向虚浮不实之学,指向朝廷的腐朽势力。比如石介,史载他“尝患文章之弊,佛、老为蠹,著《怪说》三篇及《中国论》,言去此三者,乃可以有为。又著《唐鉴》,以戒奸臣、宦官、宫女,指切当时,无所忌讳。”在《辨惑》一文中,石介指出:“天地间必然无有者有三:无神仙,无黄金术,无佛。大凡穷天下而奉之者,一人也。莫贵于一人,天地两间苟所有者,求之莫不得也。秦始皇求为仙,汉武帝求为黄金,梁武帝求为佛,勤亦至矣,而始皇远游死,梁武饿死,汉武铸黄金不成。吾故知三者之必无也。”他勇攻佛老,奋笔如挥戈(欧阳修语),指责佛老“非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宾客、朋友之位”,是大悖于人伦道德。石介愤恨晚唐五代文风靡鄙,对当朝杨亿之流的批判可谓入木三分,他说:“昔杨翰林欲以文章为宗于天下,忧天下不信己之道,于是盲天下之目,聋天下之耳,不见有周公、孔子、孟子、扬雄、文中、子韩吏部之道。今杨亿容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篡组,剽镂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其为怪大矣。”(注:《徂徕文集》。)他的批判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孙复也有类似的批判,他说:“噫!儒者之辱,始于战国。杨、墨乱之于前,申、韩杂之于后。汉、魏而下,则又甚焉。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千万其端,给我生民,绝灭仁义,屏弃礼乐,以涂塞天下之耳目。……吁,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若以为心,得不鸣鼓而攻之乎!”(注:《睢阳子集》。)胡瑗在《论语说》中褒贬古今取人之道,说:“古之人取人以德不取其有言,言与德两得之;今之人两失之。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宋初三先生是由汉唐经学转向宋明理学的过渡型人物。过渡,就必然存在破和立的问题。但是,无论对传统经学的破,还是对新型经学的立,都存在着理论勇气问题。这就是宋初三先生文风犀利、充满批判色彩的根由。朱熹说宋初三先生治经明道,“凛凛然可畏”,其根子莫外乎此。 
    (作者:章权才)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日下加丙。 
    @②原字为大两旁加百。 
    @③原字为亿的左半部右加屋。 
    @④原字为亿的左半部右加全。 
    @⑤原字为祖的左半部右加右。 
    @⑥原字为端的右半部右加页。 
    @⑦原字为石右加颈的左半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