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傅佩荣庄子心得:修炼入门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在认清人心的奇妙之后,有什么具体办法可以用来进行修炼呢?《庄子·庚桑楚》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每一方面各有六个项目要留意。这一套说法简称为“四六”,值得介绍并稍加分析。
    庄子所谓四个方面是:“疏导志向的迷惑,解开心思的束缚,抛弃天赋的拖累,打通大道的阻塞”。看起来,这是由外及内,再由下往上的修行次序。
    首先,迷惑我们志向的是什么?是“尊贵、富有、显赫、威严、名声、利禄”。这不正是我们一般人所向往的名利权位吗?拥有这些条件,自觉高人一等,好像于愿足矣。但是,要不要考虑手段的正当性呢?取得各种优势之后,还能平静度日吗?万一失去了它们,人生还剩下什么?会不会后悔莫及呢?
    其次,束缚我们心思的是什么?是“容貌、举止、面色、情理、血气、意念”。人的志向也许遥不可及,但是心思则是当下的,并且常在变化之中。试问,我们在与别人相处时,心思是如何转的?一个容貌端庄、举止文雅的人,很容易赢得我们的信赖;看到别人面色憔悴、说话不合情理,我们自然印象恶劣;至于血气的浮动、意念的纷乱,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以致心思受到束缚而焦躁不安。
    接着,拖累我们天赋的是什么?是“厌恶、爱好、喜悦、愤怒、悲哀、欢乐”。这正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加上“恶欲”这六种情绪反应。所谓天赋,是指我们与生俱有的本性与禀赋,如果没有情绪的起伏波动,就很容易处于平静和谐的状态。
    最后,阻塞我们走向大道的又是什么呢?是“去职、就任、取得、给予、智巧、才干”。这六项涉及了得失利害的计较,让人以为短短的一生、眼前的成败就代表了一切,以致完全无视于万物的起源与归宿,亦即完全忘了还有大道的存在。
    庄子列举上述四组六项的干扰之后,作出重要的结论。他说:“这四种各六项不在心中激荡,就会心正,心正就会安静,安静就会澄明,澄明就会虚空,虚空就无所作为,同时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由此可知,修炼的方法是:不受“四六”操控,再由正而静,由静而明,由明而虚。到了虚的下一步,则是“无为而无不为”了。“无为”是指无心而为,顺势而行,然后所有该做的事情都自然而然地完成了。
    从这里可以回溯庄子所强调的“心斋”之说。《庄子·齐物论》借孔子之口教导颜回说:“你心志专一,不要用耳去听,要用心去听;不要用心去听,要用气去听。耳只能听见声音,心只能了解现象。至于气,则是空虚而准备响应万物的。只有在空虚状态中,“道”才会展现出来。空虚状态,就是心的斋戒。”
    这一段描述最难理解的是“要用气去听”。这种听根本不是听,而是以空虚状态来“准备响应万物”。意思是:我没有任何预设立场,也不去判断自己听到什么,或者自己喜不喜欢所听到的;我要让声音像风一样,听到风声,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或它将吹往何处;有声就像无声,无声亦如有声,我只是单纯地接受一切。
    心斋所形成的空虚状态,还有一个最神奇的效果,就是“道”将会展现出来。庄子身为道家的代表,他的著述目的无非是向世人说明“道”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如何可以悟道,并且悟道之后将会产生何种妙境。
    原来,我们的心除了一般的认知及思考能力之外,还有丰富的潜能,可以经由心斋的修炼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状态,让“道”在其中展现出来。这样的“道”,实在不是言语可以清楚描述的。道家固然强调觉悟,但是若无适当的修炼,一切将只是空中楼阁而已。【引文】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