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孟子《春秋》说微(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经典与解释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子作《春秋》,七十子多未闻,虽属子夏,(见《孝经·钩命决》)要旨口授,不能赞一辞,是以西河设教,绝无论列,纵有所述,当亦因戾时弗敢记,微言大义,不待秦火,已乖觉而不易闻矣。
    自后言《春秋》者,厥维庄孟。庄生学本子夏(《史记·儒林《传》》:“田子方受业于子夏。”《韩愈送王秀才序》:“子夏之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阎若璩《困学纪闻注》:“方侍坐魏文侯,自称其师东郭顺子,为真人为天人正庄周所宗尚者,由此类推,则庄子《春秋》之说亦必有所本”),身通六经,“《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齐物论》王先谦《庄子集解》引成元英云,《春秋》者时代先王三皇五帝志记也,谓有年时,以经纬世事,非孔子所作《春秋》,其说迂曲,其何以解于天下天运之《春秋》乎?),及“《春秋》以道名分”(天下)诸语,非钩深探颐,洞烛《春秋》之旨,不能诂论如此之精。漆园超世固《传》内圣之学者,于外王之道,多置不议,后世所闻,仅此鳞爪,甚可惜也。
    孟子之学,出《诗》与《春秋》,而于《春秋》之义,犹多阐发,综其所言治道,大半从《春秋》融洽抽绎而出,如崇仁义称尧舜诸大耑,尤为《春秋》之微旨。篇中所举《春秋》诸义,皆极深研几,广大精微而不可闻者也。治《春秋》者非先明孟子之言不足以识《春秋》之先谛,尤不足以知三传之得失,是航海而无楫也,因撮其显而易见及直说经旨者,申而论之,以为司南。
    名曰徽者,司马贞谓“《春秋》有微婉之辞”(《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索隐),颜师古谓“释其微指”,(《汉书艺文志注》)窃附左铎张虞之例耳。
    梁惠王
    仲尼之徒,无道恒文之事者。
    荀子曰:
    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五伯,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汏,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行事也,若是其险污淫汏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仲尼)
    董子《春秋繁露》引之谓“为其诈以成功苟为而已矣”(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案此语孟荀并举,董生重述,观其辞之深切著明也,必师门相传,家法如是,董生引柳惠伐国不问仁人,谓见问而尚羞之,其严峻为何如乎?然《论语》有“微管”之叹,且高其功民到于今受其赐,《春秋》于齐晋事迹,笔之特详,于恒文霸功,与之亦数,孟子亦曰:“其事则齐桓晋文”,是仲尼既称道之矣,其徒又焉得无道之者哉。岂知《春秋》据乱而作,借事明义,崇王道,黜霸功,记桓文者,非称桓文也,皆假桓文之事,以拨乱而张法耳。齐桓救邢,城楚丘,城缘陵,均讳之,均实与而文不与,《传》言“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桓公灭谭、灭遂、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者,岂能耻不救哉?此《春秋》新王救亡之义,托之桓公也,所谓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博深切明也,所谓不得已者已之而已也。他如齐桓盟葵丘,书“日”以危之,伐郑书“围”以恶之,晋文盟践土,书“日”以著其谲,书“天王狩于河阳”,为不与再致天子,均恶而贬之矣,岂真称桓文哉?《论语》谓“晋文谲而不正,齐桓正而不谲”,此孔子论二霸之总评,皆讥而非称也,孔子不称而谓其徒称之乎。
    其称管仲者,以其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不至披发左衽沦为夷狄也。不然何以尝识其“器小”,鄙为“不俭”、“不知礼”?非以其止于霸功,不足语与王道与。故曾西曰:“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观“管仲曾西之所不为”,可以知仲尼之徒矣。孟子“不为管仲”者也,且曰“以力假仁者霸”,曰“五霸假之也”,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言仁政者,岂称假仁乎?言王道者,岂称三王之罪人乎?孟子不称而仲尼之徒称之乎。然孟子间亦及之,《春秋》亦详书之,假事言治,穷于辞耳,岂真称之哉。董生■■(石武 石夫)美玉之比,可深思矣。
    滕文公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十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