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道德经》悟解(七)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百度国学吧 佚名 参加讨论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直译]    
    尽力使意念虚寂达到极点,保持清静虚寂的意念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些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源。返回到它们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而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天道,符合天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意译]   
    在修炼的时候,尽力让意念达到空灵寂静的境界,然后要努力保持这种空灵寂静的境界长久不发生变化;这样进入到高深的修炼境界之后,万事万物的奇异景象就一起出现,在这种时候我们冷静自然的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现象。只要我们的意念保持不动,那些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都会返回它们的本源,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能够让那些缤纷出现的事物返回到它们的本源,这才叫做真正的清静,做到真正的就叫做复归于生命的本源,又会产生奇异的现象。复归于生命的本源,这就是天地大道的自然规律。认识了天地大道的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不掌握天地大道的自然规律而妄念纷呈,往往会出错乱和凶险。认识掌握天地大道的自然规律,我们就能够无所不包。我们能够无所不包,心胸自然就会公正无私。公正无私才能够周全圆满,周全圆满才能符合天道,符合天道才能永恒长久,这样才能够实现长生不老的目的,永远不会再遭到坠入六道轮回的危险。
    
    [理解]
    老子在这章讲的是如何进行深层次的修炼,在具体的阐述过程中对深层次的修炼讲得很清楚。
    首先,老子讲清楚要让心灵清静下来,而且要长久保持这种清静空灵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安心进行修炼。对于具体的入静修炼方法,《洞玄灵宝定观经》说得很清楚:“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著,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然则凡心,躁兢其次,初学息心甚难,或息不得,暂停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少得静已,则於行立坐卧之时,涉事之处,喧闹之所,皆作意安。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惟一。若束心太急,又则成病。气发狂颠,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所,自恒调适。制而不著,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中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至于其他各门各派入静修炼的功法,我们用不着多加说明。
    接着老子阐述了修炼入静后所出现的功能境界。修炼之时长久保持清静虚灵之后,就会出现“万物并作”的现象,在这里我们应当特别加以说明,这个“万物并作”的境界,要比“万念并作”的境界高深得多。“万物并作”说明进入了另外一层境界,而“万念并作”则说明根本还未能入静。进入这层境界之后,也就是进入定了,这才算真正的修道入门,才能够观察体悟“道”的真谛。但是,在这里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入定之后,因为意识很微弱,我们还不能够用心观察体悟这种奇异的境界,而只能够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如果用心观察体悟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出定,甚至是马上出定。只有到了相当高深的境界,我们才能够自觉的观察体悟“道”在这种境界是如何运行的。《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中,对真静阐述清楚之后,便接着说道:“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接着,老子进一步阐述了定境中各种幻象的变化情况,只要我们一心不乱,心灵始终虚灵空寂,不为任何幻象所干扰,定境中的所有幻象就会纷纷返回它们的本源,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所有的幻象都不能够不影响困扰修行者,这才是真正的正定。对此,我们参阅佛教禅定的概念和内涵,可以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
    有关四禅八定内容约6500字无法发贴,请各位道友到百度查寻相关内容。
    弄清楚正定的内涵之后,对于后面几句的内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我们用不着多加解释。参照《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我们对此就会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夫修炼了身,饮食有则禁口独坐。口唇相沾,牙齿相对。眼不观邪色,耳不听淫声。洗心涤虑,对境忘境。万缘消息,外想不入,内想不出,莫起一念,万事俱忘。凝耳韵,含眼光,缄舌,调鼻息。存神定意,一心内守。调息绵绵,微微轻出,似有而无,莫教间断。息依神定,性定命住,姓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湛湛澄澄,杳杳冥冥。昏昏默默,纯纯全全,混混沌沌。精神魂魄意,三五混融,三元幅辏,合和四象。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反本还元,复命归根。万神归一,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裏津液自然而生。烹煎锻炼,久久不散,自然体中血脉如风行,腹中如雷声鸣。无弦之曲,不抚而自声,不鼓而自鸣。冲和透,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昼夜无眠。三千日足,功成果满。阴尽阳纯,圣胎成就。身内有身,神成真圣。真圣合太虚,太虚合真空,真空合虚无自然,虚无自然是元始真一,元始真一是吾真身也。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先天而长,长而无体。谁无形体,大道长存,永劫不朽不坏。万圣同居,得观内境,见虚无之事。神自言语,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年,脱离生死,方得全真道果。”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直译]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第二好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差一点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意译]    对于最好的统治者,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对于第二好的统治者,人们喜欢他亲近他并衷心的歌唱赞美他。对于再差一点的统治者,人们十分敬畏害怕他,不敢跟他接触。对于最差的统治者,人们轻视他、瞧不起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统治者诚信不足朝令夕改,所以人们才不相信他,才瞧不起他。最好的统治者无为而治,他从不轻易发号施令,大家都生活得多么悠闲自在。国家大事不知不觉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自己本来就是做的。”
         [理解]    这段文章通过国君如何治理天下的事例,来阐述如何进行修炼的道理。
    第一个层次,首先通过最好的国君如何实施统治的事例,来阐述最好的修炼方法到底是什么。在老子看来,最好的国君当然是实行无为而治,这样的国君,天下的百姓好象都不知道他的存在似的,因为老百姓不知道这样的国君是如何治理天下的,从未听说过他发布什么号施令。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最好的修炼方法就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别人看不出他是在修炼,也不知道他是个修炼之人,甚至边他也忘记了自己随时随地都是在修炼。对于一个真正的修炼人来讲,任何时候他都应当处于修炼状态中,所谓“行住坐卧都是禅”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国君施行仁政的事例,来阐述次等的修道方法。国君只有施行仁政,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幸福安祥的日子,老百姓才会拥戴他、喜欢他。作为修炼者来讲,第二好的修炼方法就是应当慈悲为怀,为天下苍生而修道,让天下百姓都拥戴喜欢自己。我们知道,佛教就十分提倡这样的修行,对此的事例我们用不着多说。
    第三个层次,就是通过国君实施强权统治的事例,来阐述第三等的修炼方法。国君实行强权统治,建立无上权威,人们对国君就十分敬畏,言行小心谨慎,生怕触犯了国君的威严,这也是历史上帝王统治国家的主要方法。作为修行者来讲,第三好的修炼方法就是以武证道,也就是通过修炼武功的方法来实现证道的目的,对于修炼武功之人,人们自然会是相当敬畏的,不敢随意招惹他们。
    第四个层次,就是通过国君施政朝令夕改的事例,来阐述最下乘的修炼方法。国君治理天下,如果朝令夕改贪得无厌,人们就会讨厌他,暗地里咒骂他。对于修炼者来讲,如果今天修炼这个功法、明天修炼那个功法,或者是依靠装神弄鬼来赚钱的话,人们就瞧不起这样的修炼者,并不会承认他们是真正的修行人,反而会笑话他们是在假修行。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阐述之后,老子然后对比第四个层次和第一个层次的情况,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首先是解释第四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国君朝令夕改不讲信用,不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所以老百姓才不相信他,从心里面轻视他。作为一个修炼者,更是不能不讲信用,一定要诚信和专一,这样修炼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接着,便对无为而治的国君进行了赞美,他因为从不发号施令,从不为治理国家的事情而操心,所以他活得多么消遥自在,天下百姓也过得无忧无虑,十分快乐。天下大治国富民安的事情在不知不觉完成了,老百姓都认为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过上了这样美好的生活。作为一个真正的修炼者,最高明的修炼办法就要象无为而治的国君一样,不修而修,不为而为,一切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自自然然,以至于在无意之间便修炼成就最高道果,这就是老子所极力推崇的最高修炼境界。
    [注释]
    1、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2、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
    3、悠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4、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5、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直译]   
    大道被废弃了,才需要提倡仁义道德;聪明智巧产生了,才出现伪诈盛行的现象;家庭成员间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腐败混乱,才能辨别出谁是真正的忠臣。
    [意译]    
    天地大道被人们废弃了,这才需要提倡仁义道德。人们懂得使用心计,聪明智巧产生了,这才会出现欺骗狡诈盛行的现象。家庭中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团结和睦,才能够看得出谁孝顺、谁慈爱。国家陷于腐败混乱的境况,才有忠臣出来力挽狂澜。
         [理解]
    这段文章的意思很简单,主要就是阐述辩证法。作为修行之人只有掌握好辩证法,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修炼,才能够修炼到更高的层次。
    作为真正的修炼者来说,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大道盛行的时代。在那样的时代,道法昌盛,人们无情无欲,大家互敬互爱,国家太平繁荣,那是多么的快乐自在。这是我们每个修炼人都极力追求的理想家园。在这里我们只要看看极乐世界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
    《阿弥陀经》中说: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绒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在老子的理想境界,当然不会比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差,甚至会比极乐世界更好。但是,现在那样的世界已经不存在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种物质诱惑遍地都是,人们贪图眼前的享乐而拼命的追求物质利益,以至于究竟圆满的无上大道也经被人们抛弃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都见利忘义,为了追求名誉地位和金银财宝而不择手段,直到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天地大道是多么的宝贵,但是那无上道法却早已失传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大家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能够大力提倡仁义道德了。这种状况,就是我们今天的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我们更加觉得提倡仁义道德的宝贵。作为一个真正的修炼者,坚守和宏扬仁义道德是我们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接着,老子再通过举例,深入浅出的对辩证法的原理进行阐述,对于我们如何妥善处理具体的修炼实践具有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好辩证法,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处理好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所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如果不能掌握和运用好辩证法,根本就无法取得较好的修炼成果。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用不着多加说明。
    注释: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这里指与仁义等对立的一种社会道德准则,在老子看来,它是一种最高的东西。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4、孝慈:一作孝子。晚辈对长辈要孝顺,长辈对晚辈要慈爱,它是规范上下辈关系的准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