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伟大的学问,都有其普遍性与指导性。作为“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的《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哲学的精髓。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人类社会前途和走向,人的欲望与现实冲突,使人类陷入高文明时代下的困惑病。抑郁、焦虑、自杀等心理病态正困扰些现代人类的生活。现代人的利义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颇,人们时常会感到内心无法平衡,精神的压力也越来越严重。人类茫然无措,渴望一种承受这些烦恼的生存框架,让心灵解脱。而庄子"不为物役"的思想就是关于如何获得精神解脱的,强调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对于缓解现代人们的精神压力,保持我们心境的平静有着一定的价值。 一、庄子思想对追求和谐人生的指导意义 庄子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是一部关注个体生命,指导人们发展和谐人生的处世经典。 (1)智慧人生 庄子是大智之人,他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思维和智慧的魅力。他那哲学的玄思把我们带入神秘的理性思维家园。他以无比的大境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让我们打破主观观念的束缚,了解事物相互转化的道理,以辩证、相对、变化的观念思考问题,让人生充满智慧。 1、《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至乐》)“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药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天下》)“芴漠无形,变化无常。”……庄子思想随处可见这样辩证的观点,我们感同身受,获得智慧的灵光。 2、(《齐物论》)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用这样的语言告诉我们万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据,万物各有其合理性,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对的,没有什么事务是不可肯定的,一切都是相对的,而生活中人往往自以为是,好争辩,只看到事物的一面。犯下许多可笑的错误。 3、《庄子`外物》中言“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我们可以从中受到这样的启发:“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诚恳务实,万不可自恃小聪明,哗众取宠,骄傲于人。否则,必将招致祸患。” 4、《庄子`人间世》中言“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这其中蕴含的道理正如我们经常说的“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生活是自己的,在生活中我们要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去达成,不要被他人评价所影响。 5、《人间世》篇“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的故事,《逍遥游》中“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的寓言,都是在告诉我们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是最有用的。往往如果我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事情会出现另一种转机。所以,在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得意坦然,失意昂然,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你命运的转机的时候。 而在《逍遥游》中,庄子将大鹏与鲲和惆与学鸠作了对比,惆与学鸠看不到大鹏志向的远大和天地的广阔,嘲笑别人还洋洋自得,就像《秋水》里的河伯一样贻笑大方。而现实中,我们要警惕以世俗的眼光,拘缚于自己的小境界,而看不到更大的天地。 (2)道德人生 一个完善的人必是一个具备高尚道德的人。在现实中,人无信不立,对当今社会大学生及人们诚信缺失和道德低下的现象,大家深感隐忧。而道德是使人具有非凡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内在之德,是心灵中孕育的德性的光辉。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胎,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11)。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德充符》 “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德充符》 庄子塑造了从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等一大批形体残疾者。但是他们的魅力让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忘掉他们形体的残缺,而追随、敬仰他们。而正是他们高尚的品德才使他们“德高而形有所忘”。 也许我们在为我们长得丑而自卑,而庄子教导我们唯有道德心灵上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打开心结,追求知识和美德,让德性之光伴随你左右。可见,道德是多么重要。我们在发展我们生命的同时,要注重人格的提升。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奋的人。 (3)健康人生 庄子哲学是伟大而且神奇的,它无所不包。当今社会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的人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病症也随之而来,我们也往往顾不上锻炼。而庄子思想所折射出的养生之道,是一种快捷有效的得到健康的方式。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在《庖丁解牛》这一寓言中就说明了,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去解决问题的话,便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于是庄子便引出了养生的道理便是:顺其自然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刻意》)”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纯粹而不杂,精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刻意》) “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天运》) ”养生重在养神,提倡“物物而不物于物”,认为“功利、机巧必忘夫人心。”主倡无情,“无情者,言之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如果“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遑遑于功名,皆足以伤身损性。”是养生之大忌,“形虽往而神长存”才能深得养生之精髓 庄子对养生、神养、养心都提出了相关的方法。这是与我国中医养生理论是相似的。《黄帝内经》中“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吕氏春秋》“”;“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此即为节欲存精”。 眼下,社会流行什么瑜珈功健身养生的方法,其实庄子与瑜珈功法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以气导气,调和气血,讲究“心斋”、“坐忘”。 (4)乐死人生 当今社会人们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高学历人群,由于竞争压力过大而不堪重负轻生者大大有之。而庄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会给我们以更多启示。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人的生死不过是气的聚与散而已,是很自然的事情。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大自然给我以生命,是要我劳作一生,只有到年老体衰时才得安逸,最后又以死亡使我安息。因此,生与死都是自然的造化,不应厚此薄彼。唯有正确地对待死,才能真正体悟出生命的真谛。 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以其特有的豁达口吻,解释道:“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与天地万物为伴、慷慨赴死,是多么彻底的浪漫主义精神!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厚地回答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 何其偏也?”这是何等坦然无余的自然主义!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知北游》)庄子以生死一气所贯,轮回自有天定,引导人超然生死,追求精神解脱,使人参透生死而视死如归,所谓“死也生之徒,生也死之始”(《知北游》),于是,就有了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狂态,这是因为他对生死有着比常人更清醒的认识。 庄子在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中,既不提倡悦生恶死,也不赞成悦死恶生,而主张“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生而不说,死而不祸”(《大宗师》),始终持守着自然的中道。虽然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但是长生不死是绝难企及的非分追求。庄子虽不赞成长生不死,却追求有限的长生久视,主张珍惜生命、爱惜精神,强调通过全性保真的途径,以尽人之天年。庄子对于生死的这种理性认识有助于现代人清醒地认识生与死的本质,充分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并积极采取措施让自己活得更久一些,更有意义一些。同时,有助于现代人加强对死亡价值的认识,从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摆脱对死的情感纠葛,消除贪生恶死的错误倾向,坦然地迎接死亡的来临 (5)逍遥人生 人都渴望能够逍遥自在的生活,可事实上我们常被前程、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等人间俗事搞得焦头烂额。而庄子却给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醒世良言,让我们磅博万物,逍遥人世。 1、《庄子`盗跖》中言“势为天子而不以贵人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主要强调从政者必须清心寡欲,居安思危,不为富贵、权势所累。 2、《庄子`齐物论》中言“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我们要长久的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事切不可朝三暮四。 3`、《庄子`德充符》中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我们不但要求同存异,还须化异为同,超越得失之心。 4、《庄子`人间世》中言“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告诫我们不浪费时间,把握现在,乐在其中。 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真正通达生命真相的人,在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阴去追逐了;通达命运真相的人不去追求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东西,命运中达不到的目标。 5、《庄子•知北游》篇中说:“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其中发表的主要观点是:我们面对外在世界,应该通达和顺应;而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 6、《庄子•大宗师》里面,讲了一个老人的经验:老人讲了他虽年事以高仍面如孩童的原因是因为他以悟到道了——道有七个间段:一为“外天下”,二为“外物”,三为“外生”,四为“朝彻”,五为“见独”,六为“无古今”,七为“不死不生”。当达到第七重时,也就是追求到了人生的永恒。 “忘乎物,忘乎夭,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只有彻底地忘,才能彻底地摆脱物性世界的束缚,进入豁然开朗的精神天地,“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庄子深信,这样的神游是人生的极境。因为它所面对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至真至美的境界,所达到的是“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的至高无上的审美意境,所获得的则是同于大通的审美大愉悦。 “乘云气,御飞龙,而遨乎四海之外”(《逍遥游),他渴望摆脱一切有形的外物的束缚,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逍遥。而庄子告诉我们要达到这种逍遥境界,就要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不强迫不做作——“无为而无所不为”,反对人与自我、人与本性的分离,反对人被外物所驱使、控制,迷失在社会之中和金钱、名利、灯红酒绿之中,主张不役于物,也不强求外物随自己的意志发展,对外物,抱者宽容、顺其自然的心态。"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丧己于物",不"以物易其性",不"以仁义易其性",应"形体保神","法天贵真",保持人格的纯洁性、独立性。 二、 对现实的批判是庄子思想的基础 如今,我们正大力构建和谐社会,试图缓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而庄子却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对人类社会、人生的忧患深切关怀。其思想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人生,在现实生活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本庄子洋洋洒洒数万字,实际上是一部大谴特谴是非之书。“一腔悲愤火,满纸荒唐言。终是人间事,得鱼莫忘筌。”公木先生一首《读庄》诗,就恰如其分的道出了庄子的入世精神与批判精神。而庄子哲学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现实批判与人生困镜的解决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庄子思想有了更大的实用价值,而如今人们也发现庄子思想对调适人类、社会、自然和自我和谐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和指导作用。而庄子对黑暗社会的本质批判,并不会因时间久远而失去其警示及启发作用。也许这就是庄子思想魅力所在。 1.人性批判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名利二字。庄子以其犀利的观察力道出人性丑恶的本质。庄子生活在“小人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以身殉天下”的时代,人们对名利的追求蜕变扭曲为虚伪和贪婪。人性已被物化,失去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天下“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人人“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庄子是深刻的,他以满怀悲愤情刻画了从凡夫俗子上至君王臣相的畸形心态:在现实社会中杀父杀君者有之,逐兄囚弟者有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有之,大言辩辩者有之,贪财好色者有之,自以为是者有之,觉而不醒者有之,病入膏肓者有之,至死不觉者有之。人们为了追求金钱名利不择手段,欲壑难填,越陷越深,最终失去自我。 庄子对这种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感到深深的忧虑和不屑。庄子看到了人性的本恶,他在给予人性批判的同时,羞于与世人为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愤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骄纵而无可驾驭的正是人心,而由此生出种种的哀怨、忧虑、喜怒、贪欲,为了满足自身欲望,王候将相丧其斯文,“丧已以物,失性于俗”,可悲可叹。 庄子对现实完全失望,他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逍遥天地,告诉人们要超越现实,“不为物异”,并且塑造了“至人”、“圣人”、“德人”、“神人”等理想人物,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羁绊,摆脱世俗的牵累,进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世界,以保持清纯的人格。这是对人性美好一面的呼唤。 而当今社会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下,人类却呈现人性缺失的另一种病态。感情冷漠、价值失落、道德沦丧。千年前,庄子对人类的批判仍是那么发人深醒。山西黑煤窑事件,对人权无情的践踏;网络成瘾杀害亲生父母,马加爵事件,是现代人残酷的一面;面对歹徒的行凶,上百群众竟可以饶有兴趣地欣赏天真少女被当天华日之下轮奸;假药、假酒、假奶粉害死多少无辜生命,骇人听闻的进补潮流婴儿汤,大学生卖淫犯罪,这是人性贪婪随落的一面;而河南周口公安人员栽赃陷害普通公民滥施酷刑逼死人命事件,而事后整个公安系统为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竟隐瞒真相,危逼受害人家属不许上告,造成冤案几年因得到中央批示才得以破除阻力沉冤得雪。这是人类自私的丑陋。而更让我感到痛心的这样的事件在周口竟不止一次。而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在中国这种民告官的案件,非要得到中央某个高官的批示才能沉冤得雪,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而庄子对人性无情的批判,正是唤醒我们人性美好一面的利剑。他对“至人”、“圣人”、“德人”、“神人”等理想人物的深情描述,是指导我们建立理想人格的路标。当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世人的大脑,并逐步衍生出道德沦丧、人情冷漠、尔虞我诈等丑恶的社会现象。立足今天,反观二千多年前的庄子,不得不承认其社会批判思想的探邃。庄子批判之余所塑造的“真人”“神人”等一系列理想人物,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人人平等的博爱精神、“并包天下泽及天下”的宽容意识、“物我为一”的高超视域、“不为物异”的独立风骨等,给予两千年后的我们以极大的启发,让我们在追求实效乃至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不要忘记人类固有的自然本性,不要忘却人性中“真”“善”“美”的人文关怀,是我们培养和谐社会文明公民的理论指导。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以及科学发展观,就是和庄子所期望的理想人格的精神本质是一致的。 2.政治批判 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是与庄子的“至德之世”同出一脉的。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研究庄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理论支持。庄子《马蹄》篇中说:"至德之世……恶乎知君子小人哉!"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天人和谐的画面!《天地》篇中又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事而无传”。庄子的“至德之世”人们生活安定,民风淳朴,天人和谐。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范本,因为和谐社会正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庄子给我们现代人一种信念,和谐社会一定会实现,而且会比“至德之世”更美好。 “南海之帝为倏……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庄子批评当政者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自以为是。这正警告当今社会有些当政者乱插队,瞎指挥的现象,不听专家、他人的劝告,独断专行的官僚作风。这在我国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秋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道观之……孰短孰长?” 庄子认为万物生而平等,无所谓贵贱。这就使人从根本上树立起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庄子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打破封建等级观念和奴性心理的束缚。可是,现代的中国却从来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与平等。当今中国社会中,人们的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人民政府部门中的一些人员,往往抱有错误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吃“皇粮”的,是高人一等的。这就造成了一种不良现象,所谓的“人民公仆”越来越少,贪官污吏层出不穷,他们高高挂起,对百姓不闻不问,不知道为百姓办实事。不仅没有做到一个人民公仆所应该做的,更是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世风不正,才会出现有百姓这样形容官员“台上讲话像孔繁森,台下办事像王宝森,看到群众像泰森,见到领导像和绅。”这样的官员在中国绝不在少数,悲哀啊!中国官员的腐败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像成克杰、宋平顺、陈良宇之流层出不穷,一件又一件腐败大案浮出水面。可以这么说,庄子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本工具书及指导书。 而中国官员作威作福的官僚作风,也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培养出来的。国人的意识形态就是奴性心理,他们从习惯上认为当官、有钱的就是高自己一等,受了委屈不敢申诉、反抗,见到他们自然就软骨头,卑躬屈膝。他们从小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一定要当官、有钱,这样才不会被人看不起,高人一等。试问,孩子长大以后能不成为吃“皇粮”的高人一等的“人民公仆”!什么样的民族观念,孕育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在西方,看门的老头,可以将总统挡在门外。中国,只听说过许多老百姓上访被轰出门外的事。相比较而言,在欧美国家,官与民之间的等级观念比我国似乎要不同。在美国,每个星期白宫对外都有一个开放日,普通民众可以参观或体会美国领导人一天的工作日程。美国总统也会亲切地与他们合影。这就给了民众一个接近国家政治中心的机会。而美国的一些部门也是本着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办事效率。他们极为努力地去了解大众生活,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我这里并无重洋媚外之心,只是觉得我们这里面有许多需要我们深思的地方。中国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人格所与生具有自由和平等,我们应该深思庄子思想,对心灵进行彻底的洗礼,重新自我塑造,为建设和谐社会民主风气从骨子里挖除这种民族劣根性。 庄子所生活的社会是赤裸裸的黑暗,他对当时社会政治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和批判。 庄子对当时社会最根本政治制度—君主制表示轻蔑和否定,并对“绝对服从”、“尊卑有别”等一系列等级制度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庄子认为正是因为出现“昏上乱相”、拥有无限权力的君王,才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 “天地之养一也,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口鼻,夫神者不资许也。”(《徐无鬼)“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徐无鬼》) 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人间世》)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日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则阳》) 庄子对统治阶级利用特权压榨百姓,谴责诸候为了一点蜗角小利,置国家和百姓利益于不顾, “时相与争地而战”,致使“伏尸数万”,生灵涂炭。因此他,主张自由平等,反对贵贱尊卑之分。 今天,重新审视庄子,我们要学习庄子的批判精神,揭露当今不和谐阴暗的一面。 下面看这样一篇报道,身为一个中国人你作何感想。我们的社会并不是那么美好,还有许多阳光下照不到的阴影。 黑龙江民工王建民腹痛难忍被"120"急救车送往同仁医院,因身无分文,院方拒绝救治。次日凌晨,王被发现死在医院厕所门口。庭审法官认为民工身份的王建民不应被送到“同仁医院”救治,理由是北京同仁医院不是流浪人员、农民工的定点救治机构。 《百姓》杂志的文章说,王建民事件是一起悲惨的、民工权利被完全漠视乃至抹杀的恶性事件,他的生命倒在医院门口,喻示着某些医院已经完全沦落为赤裸裸的商业牟利机构。可是就在神圣的法庭上,本应秉承公正、公平原则、客观判断基础事实,以便于最终作出法理判决的法官,说民工身份的王建民不应被送到“同仁医院”救治,理由是北京同仁医院不是流浪人员、农民工的定点救治机构。他把医院也先天分为三六九等,同仁医院是富人医院,王建民不该去不符合其身份的医院。如果我们承认法官和医院的逻辑,认为社会分层化、贫富差距加大是不可改变的趋势,穷人只能认命,去屈从于所谓的“制度性安排”,我们可以想见,分属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在未来中国如何和谐共处。 3.儒家仁义的批判 庄子思想是前卫的,是深刻的,他敢于审视批判权威和既有观念。庄子以其卓越的智慧不仅洞察了儒家仁义对当时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预感到它必将对后世产生严重后果,因而对儒学的仁义思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击:仁义礼法害人的自然本性,扰乱人心,钳制人的思想,甚至以理吃人。庄子站在自然人性的角度上指出:儒家仁义“摇唇鼓舌,擅是生非”(《盗J》),自从有了儒家的仁义礼法之后,人们不得不遵循仁义规范来约束自己、伤害自己。儒家伦理道德表面上奢谈“爱人”,而实质上却无时无刻不在吃人。“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盗M》)庄子敏锐觉察到此类观念潜伏的巨大消极性,因而对儒家标榜的“尧舜圣世”予以根本否定。“大乱之本,必生尧舜之间,其未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庚桑楚》)历史证明:庄子的预言不幸言中,时隔两千多年,另一位中国哲人—鲁迅借狂人之口再次申明: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所谓的“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仁义礼法迎合了统治者的意志,成为维护自身统治的思想工具。庄子以其犀利目光看穿了彼时社会的瘤疾:强权出真理,而一切仁义道德不过是其遮羞布而已,从而激愤地指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肤筐)})。学习庄子,他对统治我国两千年儒家仁义的批判,又给我们怎样的深思和指导呢。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许多固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都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要继承庄子的批判精神,以别人更博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胆怀疑,勇于探索,给世人重新找到一种合适的价值观。曾经,有一个女生,为了保命而假装顺从歹徒任其糟蹋,从而在歹徒放松警惕的情况下脱险,然后报警将歹徒绳之以法。但是就是这样一件事,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大争论。有的认为,这个女生就应该誓死反抗以捍卫自己的清白,更有甚者,说这个女的也太贱了,为了活命连自己清白都可以出卖。可是,我同意一些理智的人的说法,这个女孩做的对,至少他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对家人的负责。试问,如果她的家人在她的清白和其生命之间做出选择,他们会选择哪样。 但是,现实中有许多抱着传统的旧观念不放,结果白白丢掉了生命不算,对事件也没起到积极的作用。 “天地与我并生……无适焉,因是已。”(《齐物论》)中庄子说,世事是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要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辫证地看等问题,更要以变化的观点对待事物。因此,我们要大胆怀疑,大胆批判。 庄子以其高深的哲学素养,对我们的认知与思维形式进行一次高屋建瓴的指导,让我们能够以客观公正地科学态度对待事物。 4.环境破坏的批判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更要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更要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庄子以其特有人文关怀,在两千多年就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指导性的规划。 庄子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惨景:“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在宥) (《天道》)“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及“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山木》说明天地万物都是地位平等的,并非专为人类而设,但人类却出于自身需要“落马首”,“穿牛鼻”。在《马蹄》篇中,他以马喻大自然,以伯乐喻人为。“烧之,剔之,刻之,锥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都是人类种种干涉手段形象化的具体表现。随着人类干涉万物、破坏自然行为的不断升级,马死的数目也逐渐增多,“马之死”不正象征着人类自我毁灭的悲惨结局吗? 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激发起庄子强烈的忧患意识,“他的处世的优患感,他的沉痛隐忍的程度,他对于时代的灾难和人群的祸患的敏感度,庄子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层思考,正是建立在这种强烈的优患意识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基础之上的。针对环境的日趋恶化,庄子及时提出了“天与人不相胜”的命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夫明白转天地之德者……谓之天乐。”(《天道》)因此,他要求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无以人灭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与物”,与大自然交流情感,将是何等的舒畅!何等的振奋!故庄子满怀深情地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人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只有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我们如今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也许我们满足于我们GDP增长的神速,可是我们更要看到我们是以牺牲多少资源为代价的。 审视庄子,我们发现了四个字“天人合一”,原来庄子早就为我们构造和谐社会的理想状态下了定义。 三、我对庄子的哲思 庄子主张“绝圣弃智”、返朴归真,回到自然,顺应自然。没有看到文明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不提倡人去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认识必然,从而获得人的解放和自由,这是庄子人生哲学的致命弱点,也是他的局限。庄子的彻底无为,消极避世是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类生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庄子唯有采取这种无为保命的处世哲学。但是,这种思想的流露是无可奈何的,而且也不是他的本意。我们要看到的是他思想真正的本质是在动乱黑暗的年代如何保持本性,不丧失自我。他提倡“外化内不化”,“不为物役”,让我们不要被世俗异化,丢失自己的理想与人格。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真,坚持自己的信念。 由于人往往受客观环境、成长经历、学识的束缚,受制于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偏颇的不同,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观标准。因此,他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也不同。我们要学会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看待庄子,好的继承,不好的要深思启发获得好的经验。我想这就是反思庄子思想消极部分的意义吧! 庄子是孤独的,也是无奈的。庄子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的出众,他的高度,他不愿沦为芸芸众生,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烛热与博大。真正能够理解孤独的意义的人是大彻大悟,大智慧,大无畏的天才,庄子正是这样的天才。他知道孤独是人类自省的需要,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迷惘,是对身外人事的摈弃和心中美好的静守,又是对与他人相处而生的怀疑和绝望。他注定是孤独的,当人认知程度越高,对生命万物本质与规律的把握越多,人就看透世情得窥天道,达到忘情,忘利,忘名的无我之境。而一切创造正是来自于这种高处不胜寒孤独的才情喷发。庄子也是贫穷的,穷得要向人借米维持生计。但他却贫贱不移,辞掉相位的诱惑甘于清贫。这是何等的洒脱,以及对心中信念的追求是多么矢志不渝。正是因为他甘于孤独,愿意清贫,才有了庄子思想的震古烁今。 我们学习庄子思想,更要学习庄子的为人。作为当今社会的知识分子我们是不是应该做另一番思考呢?成功无坦途,在学术及科学的道路上,只有那些耐得住孤独与清贫的人才能成功。我们要学习庄子的潇洒飘逸,嬉笑怒骂,无情揭露当今社会的丑恶,做真学问,引导世人的价值重建。 参考文献: [1]《十家论庄》胡道静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 [2]《庄子哲学》 王博著 北京大学出版 2004.3 [3]《庄子》心得于丹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4]《道家的大智慧》张易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 [5]《中国古籍白话系列合集(庄子译注)》坐看云起整理o [6]《庄子哲学的社会批判及其现代意义》崔胜军江西行政学院报2007(1期) [7]《庄子哲学的当代价值》贾学成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期) [8]《于丹(庄子)心得》于丹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2 [9]《听大师讲庄子》马志明吴建雄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