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曰: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而見之者,必聖人已。故於此明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物與天地,本無先後,明大道之序,則有天地,然後有萬物。然天地之所從出者,玄牝是已。彼先天地生者,孰得而見之?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不知其盡也。夫是之謂綿綿若存。茫然天造,任一氣之自運,倏爾地化,委眾形之自殖,乾以易知,坤以簡能,非力致也,何勤之有?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穹窿而位乎上,經為日月,緯為星辰,而萬物覆焉。地磅礡而位於下,結為山岳,融為川澤,而萬物載焉。萬物覆載於天地,天地無心於萬物,故天確然而常運,地聵然而常處,所以能長且久也。天地有心於生物,則天俄而可度,其覆物也淺\矣,地俄而可測,其載物也薄矣。若是則有待也,而生烏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天運乎上,地處乎下,聖人者位乎天地之中。達而為三才者,有相通之用。辯而為三極者,有各立之體。交而為三靈者,有無不妙之神。然則天地之與聖人,咸得乎道,而聖人之所以治其身,亦天地已。故此章先言天地之不自生,而繼之以聖人不自有其身也。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是謂後其身。後其身,則不與物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故曰後其身而身先。在塗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外死生,遺禍福,而神未嘗有所困也,是謂外其身而身存。夫聖人之所以治其身者如此,況身外之事物乎?遭之而不違,過之而不守,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形將自正,物我為一,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此其效歟!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道者為之公,天地體道故無私,無私故長久。聖人體道故無私,無私故常存。自營為私,未有能成其私者也。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莊子曰:離道以善,善名既立,則道之體虧。然天一生水,離道未遠,淵而虛,靜而明,是謂天下之至精,故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融為雨露,萬匯以滋。凝為霜雪,萬寶以成。疏為江河,聚為沼●,泉深海大,以汲以藏以裕。生殖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以利萬物,孰善於此?善利萬物,萬物蒙其澤,受其施,而常處於柔弱不爭之地,納污受垢,不以自好,累乎其心,故於道為近。幾,近也。 居善地。 行於地中,流而不盈。 心善淵。 測之而益深,窮之而益遠。 與善仁。 兼愛無私,施而無擇。 言善信。 避礙而通諸海,行險而不失其信。 政善治。 污者潔之,險者夷之,順物之理,無容心焉,故無不治。 事善能。 因地而為曲直,因器而為方圓,趣變無常而常,可以為平,無能者若是乎? 動善時。 陽釋之而泮,陰凝之而冰,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動而不括,宜其隨時而已。 夫惟不爭,故無尤。 聖人體道則治身,惟長久之存。兼善則利,處物不爭之地。莊子曰:有而為其易耶?易之者□天不宜。夫無為而寡過者,易;有為而無患者,難。既利物而有為,則其於無尤也難矣。上善利物,若水之性,雖利物而不擇所利,不與物爭,而物莫能與之爭,故無尤矣。故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盈則溢矣,銳則挫矣,萬物之理,盈必有虧,不知持後以處先,執虛以馭滿,而湛溺滿盈之欲,是增傾覆之禍,故不如其已。物之變無窮,吾之智有盡,前識者道之華,愚之始也。揣物之情,而銳於進取,則智有時而困,可長保乎?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金玉富貴,非性命之理也,外物之不可恃而有者也。寶金玉者,累於物。累於物者,能勿失乎?故莫之能守。富貴而驕,則害於德。害於德者,能免於患乎?故自遺其咎。聖人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以為己處顯,夫豈金玉以為寶,富貴之足累乎?故至富國財並焉,至貴國爵並焉,其貴無敵,其富無倫,而道不渝。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者隳,名成者虧,日中則昃,月盈則食,物之理也。聖人睹成壞之相,因識盈虛之有數,超然自得,不累於物,無複驕盈之患,非知天者,孰能與此?故曰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四時之運,功成者去,是天之道。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能勿悔乎?伊尹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 載營魄立第十 載營魄。 魄,陰也,麗於體而有所止,故老氏於魄言營。魂,陽也,托於氣而無不之,故《易》於魂言游。聖人以神御形,以魂制魄,故神常載魄而不載於魂,如車之運百物載焉,如時之行寒暑往焉。心有天游,六徹相因,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因也,豈複滯於魄哉? 抱一,能無離乎? 天一生水,於物為精。地二生火,於物為神。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守而勿失,與神為一,則精與神合而不離。以精集神,以神使形,以形存神,精全而不虧,神用而不竭,形生而不弊,如日月之麗乎天,如草木之麗乎土,未嘗離也。竊嘗申之,人之生也,因精集神,體象斯具,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而世之愚者,役己於物,失性於俗,無一息之頃,內存乎神,馳無窮之欲,外喪其精,魂反從魄,形反累神,而下與萬物俱化,豈不惑焉?聖人則不然,載魄以通,抱一以守,體神以靜,形將自正,其神經乎泰山而不變,處乎淵泉而不濡,孰知其所始,孰知其所終,故曰聖人貴精。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易》曰:乾,其靜也專,揚雄曰:和柔足以安物。靜而不雜之謂專,和而不暴之謂柔,嬰兒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不藏是非美惡,故氣專而致柔。孟子曰:蹶者趨者,是氣也反動其心,心不足以專氣,則氣有蹶趨之不正,而心至於僨驕而不可系。聖人虛己以游世,心無使氣之強,則其靜而不雜,和而不暴,與嬰兒也奚擇?故曰能如嬰兒乎?孟子曰: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老氏之專氣,則曰致柔何也?至剛以行義,致柔以複性,古之道術,無乎不在。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聖人以此洗心,則滌除萬行而不有。以此退藏於密,則玄覽妙理而默識。若是者體純素而不累,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何疵之有?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以仁愛民,以智治國,施教化,修法則,以善一世,其於無為也難矣。聖人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功蓋天下似不自己,故無為也,用天下而有余。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經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聖人體天道之變化,卷舒啟閉,不違乎時,柔剛微彰,惟其所用。然未嘗先人而常隨人,未嘗勝物而常下物,故天下樂推而不厭,能為雌,於是乎在。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聰明聖智,守之以愚,與此同義。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聖人存神知化,與道同體,則配神明,育萬物,無不可者。生之以遂其性,畜之以極其養。無愛利之心焉,故生而不有。無矜伐之行焉,故為而不恃。無刻制之巧焉,故長而不宰。若是者其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故曰是謂玄德。天道升乎北,則與物辯。而玄者天之色也,聖人之於天道,降而為德,非玄不足以名之。 三十輻章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有無一致,利用出入,是謂至神。有無異相,在有為體,在無為用,陰陽之運萬物之理也。車之用在運\,器之用在盛,室之用在虛,妙用出於至無,變化藏於不累,如鑒無象,因物顯照,至人用心,每解乎此。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則實,無則虛,實故具貌象聲色而有質,虛故能運量酬酢而不窮。天地之間,道以器顯,故無不廢有,器以道妙,故有必歸於無。木撓而水潤。有無之相生,老氏於此三者,推而明之。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目圓二焉,其見者性也,徹而為明則作哲,足以斷天下之疑。耳藏一焉,其聞者性也,徹而為聰則作謀,足以通天下之志。睹道之人,無形之上,獨以神視,無聲之表,獨以氣聽,而視聽有不待耳目之用者,曾何聲色之足蔽哉?世之人役耳目於外物之累,故目淫於五色,耳淫於五音,而聰明為之衰,其於盲聾也何辯? 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五味,人之所同嗜也,而厚味實臘毒,故令人口爽。人之生也,形不盈仞,而心侔造化。聖人之心,動而緯萬方,靜而鑒天地。世之人從事於田獵,而因以喪其良心,不足以自勝,可不謂大衰也耶?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利以養人,而貨以化之,故交利而俱瞻。聖人不貴難得之貨,不貴異物,賤用物,欲人之安其分而無所奪也。貴難得之貨,則至於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何行之能守?故令人行妨。仲虺之稱湯曰:不殖貨利,孔子之謂子貢曰: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貨之妨行如此。。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八卦坤為腹,以厚載而容也。離為目,以外視而明也。厚載而容,則無所不受。外視而明,則有所不及。聖人以天下為度,故取此能容之腹,非事事而治之,物物而察之也。故去彼外視之目。《莊子》曰:賊莫大於德,有心而心有眼,故聖人去之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者在下,貴者在上,居寵以為榮,則辱矣。處貴而以為累,則患莫大焉。以富為是者,不能辭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辭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茲寵辱所以若驚歟?慘怛之疾,恬愉之安,時集於體,怵迫之恐,欣歡之喜,交溺於心,茲大患所以若身歟? 何謂寵辱?寵為下。 龍之為物,變化自如,不可制畜,可以覆焉,則志於豢養,有辱之道。古之善為士者,三旌之位,不足易其介,萬鐘之祿,不足遷其守。居寵而思危,在福而若衝,則何辱之有?貪夫位也,慕夫祿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得而不知喪,則人賤之矣。故受寵於人,則為下之道。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軒冕在身,非性命之理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來不可拒,故至人不以得為悅。其去不可圉,故至人不以失為憂。今寄去則不樂,受而喜之,是以得失累乎其心,能勿驚乎?柳下惠為士師,三黜而不去,正考父三命,循牆而走,則異於此。 何謂貴大患若身? 據利勢,擅賞罰,作福威,天下畏之如神明,尊之如上帝,可謂貴矣。聖人則不以貴自累,故能長守貴而無患。譬如人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通於大同,則無入而不自得也。世之人以物易性,故累物而不能忘勢,以形累心,故喪心而不能忘形,其患大矣。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人之生也百骸九竅六髒,賅而存焉,吾誰能為親,認而有之,皆惑也。體道者解乎此,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曰:夭壽不貳,顏子曰:回坐忘矣。夫死生亦大矣,而無變於己,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此古之至人所以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視萬物與我將擇焉而不可得,則吾身非吾有也。上與造物者游,下與外死生齊終始者為友,吾有何患?且寵者世所榮也,而以為辱,貴者人所樂也,而以為患,蓋外物之不可恃也,理固然矣。誠能有之以無有,則雖寵而不辱,雖貴而無患。伊尹之不以寵利居成功,堯之不以位為樂,幾是已。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天下,大器也,非道莫運;天下神器也,非道莫守。聖人體道,故在宥天下,天下樂推而不厭。其次則知貴其身而不自賤以役於物者,若可寄而已;知愛其身而不自賤以困於物者,若可托而已。故曰道之真以治身,緒余以為國家土苴以治天下,世俗之君子,乃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夫? 視之不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 目主視,視以辨物,夷則平而無辨,非視所及,故名曰夷。太易未見,氣是已。 聽之不聞名曰希。 耳主聽,聽以察物,希則概而有間,非聽所聞,故名曰希,大音希聲是已。 摶之不得名曰微。 微乎其微,至於無形,孰得而摶之?大象無形是已。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太易未判,孰分高下?大音希聲,孰辨清濁?大象無形,孰為巨細?目無所用其明,耳無所施其聰,形無所竭其力,道之全體於是乎在。窮之不可究,探之不可得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混而為一。雖然,既已為一矣,且得無言乎? 其上不□,其下不昧。 形而上者,陰陽不測,幽而難知,茲謂至神,故不□。□言明也。形而下者,一陰一陽,辨而有數,茲謂至道,故不昧。昧,言幽也。《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無物。 道之體,若晝夜之有經,而莫測其幽明之故,豈貌象聲色,可得而形容乎?故複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 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猶如太虛含蓄萬象,而不睹其端倪。猶如一性靈智自若,而莫究其運用,謂之有而非有,謂之無而非無。若日月之去人遠矣,以鑒燧求焉,而水火自至。水火果何在哉?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亦猶是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其始無首,其卒無尾,故迎之隨之,有不得而見焉。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一陰一陽之謂道,師天而無地者,或蔽於道之動而憑其強陽。師陰而無陽者,或溺於道之靜而止於枯槁。為我者廢仁,為人者廢義,豈古之道哉?古之道不可致詰而非有,是謂恍惚而非無。執之以御世,則變通以盡利,鼓舞以盡神,而無不可者,道之大常,無易於此,所謂自古以固存者歟?故曰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古之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