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掀“消费主义”风潮 1.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产生背景 “双11”的说法最早始于2009年,当时电子商务刚刚兴起,网络购物对大部分人来说还很陌生。阿里巴巴集团抓住先机,将每年的11月11日命名为“光棍节”,这个一出世就带有专属特质的“节日”,立即安慰了广大单身汉们孤独寂寞的小心灵,让他们可以在特定的这一天尽情的宣泄情绪、各种血拼。初尝甜头的阿里巴巴集团决定乘胜追击,2014年,它们拿下“双11”的注册商标,终于“双11购物狂欢节”打造成自己的品牌。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购最大的市场之一。据数据显示,中国大陆至少有3.8亿网购消费者,位居全球之首。且仅阿里巴巴就占据全国80%市场份额,可见其影响力之大。2015年是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元年,为庆祝这个节日,阿里云集国内外一众明星大咖,在北京水立方打造了第一场“天猫双11购物狂欢”晚会,吸引了全球无数“剁手党”的目光和追捧[1]。 2.互联网时代的狂欢晚会 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乘胜追击,在11月10日晚,在深圳大运中心举办了第二场堪比“春晚”的“双11购物狂欢晚会”。这场晚会由美国著名制作人大卫·希尔亲自操刀,与浙江卫视联手举办的视听盛宴,不仅有梁朝伟、李宇春、陈奕迅、林志玲等超强明星加盟,更有国际大咖贝克汉姆夫妇、科比、斯嘉丽的鼎力助阵,不仅霸屏各大视频网站成为当晚收视之冠,更被誉为是中国“好莱坞+硅谷”的电商狂欢新模式。 2016年的“猫晚”是一场“边看边玩边买”的全民互动晚会。与去年相比,今年增加了大量双向互动的游戏环节,同时观众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收看形式,例如爱追明星大咖的观众可以登陆天猫APP上的“粉丝舔屏版”,近距离欣赏“爱豆”;如果想了解更多台前幕后的花絮,观众也可以通过手机淘宝“后台版”进行观看。简而言之,此次“猫晚”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晚会标准,试图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电商狂欢新模式,这注定是一场划时代的晚会。” 二、央视春晚—传统文化民俗的代表 中国人最重视春节,而春晚作为其衍生物从诞生到现在,已经伴我们度过了34载,它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表达民族精神、国家形象,这么多年来已经成为大众每年最期待、最关注、文化仪式之一。从开始筹备到除夕夜的全球直播,有关春晚的一举一动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可以说,几十年來“春晚”不仅成为国人年夜饭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大餐,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俗”的经典代表。 春晚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是因为我们总是能从多种形式的节目中获取到过去或将来一段时期的文化信息和价值导向,它把褒扬和针砭的价值取向以小品、相声、歌舞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内容丰富,雅俗共赏。仔细观察历年春晚的“爆红”节目,我们不难发现,每个细节都可以捕捉到现实生活的影子,它所展现的某些细节都源于现实生活,极易引起观众共鸣,传递正能量[2]。 三、互联网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民俗的冲击 1.网络春晚对传统春晚的冲击 然而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春晚过去的优势逐渐转变为如今的劣势,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观众开始对春晚产生了“抵触”。很多观众表示春晚一年不如一年,昔日万人空巷看春晚的场景将不复重新。而近年来,网络春晚、移动视频春晚等新形式的出现对传统春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晚会”之所以收到观众的热烈追捧是因为它以一种淳朴、自然的风格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充分展示了平民草根的特质,与网民打成一片。它牢牢抓住年轻人的口味,迎合了网民的娱乐心理,相比传统的春晚的枯燥乏味,年轻观众更喜欢这种为观众量身打造的晚会。可以说网络春晚正逐渐取代传统春晚的地位,这个曾经辉煌的“文化民俗”代表正逐渐走向衰败[3]。 2.全民狂欢的消费烟花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今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把目光聚集到产品自身的符号价值上来。商家为了赋予产品更多的符号价值,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阿里巴巴集团创造了“双11”,在这个举世瞩目的互联网商业奇迹背后,是一个不折不扣因消费衍生出的“仪式”,而这个仪式正悄然演变成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正在逐渐取代过去的传统文化。 结语: 然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时代,任谁也不能一枝独秀,屹立不倒。从2009年至今,曾经辉煌的“双11”也开始出现了疲软的迹象。很多参与“双11”的商家表示:每年“双11”除了赚到销售额和用户量以外,真正到手的利润实在乏善可陈。事实上,当年“双11”的奇迹是因为商家看准了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两大出口形成的市场效应。如今,爆发性的互联网人口红利已尘埃落定,虽然今年的“双11”又将记录迭出,但是烟花漫天,也许一切只是一种假象。 作者:江柯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