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本源:the Root-Source / the Source 生活儒学的宗旨,是要追溯万事万物的本源,然后由此出发,重新给出形而上者、形而下者,据此重建儒学——建构儒学的一种当代思想理论形态,以解决当代生活中的问题。而“原教旨”的儒学则不然,它不能回归生活、重建儒学,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源”是生活儒学的一个极为基本的观念。 尽管“本源”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但却来自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例如《大学》的“物有本末”,《老子》的“上善若水”(第八章)。中国哲人几乎都推崇水。水的特征是随物赋形,自己并无固定之形,故非“形”而上者、“形”而下者之喻,在这种意义上,水即是无。 不过,“本源”这个词语却有两种用法: (1)如果“本”与“源”分开说、相对而言,则其意义大为不同:“本”是说的本体、形而上者,属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本末”范畴,按“本”的本义,可译为“the Root”;“源”是说的存在、即无,可译为“the Source”。这种意义的“本源”,便可译为“the Root-Source”。 (2)但是,生活儒学通常所说的“本源”,却是另外一种用法,指“本之源”、也就是“源”,故当译为“the Source”。在汉语中,“源”是今字,而“原”是其古字。(参见《说文解字》)如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离娄下》)这种“本源”,是说的作为存在的生活、生活情感——仁爱情感。 须注意的是,孟子所说的“有本”、“无本”,其所谓“本”其实是在说“源”: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离娄下》) 显而易见,这里的“本”是在说“源泉”。 所以,生活儒学所说的“生活本源”并不是说的“生活的本源”,而是说生活即本源,故当译为“life as the Source”。 作者:黄玉顺 (原载《现代哲学》2012年第2期) 1.参见黄玉顺:《关于“生活儒学”的一场讨论》(2004年5月)、《生活儒学导论》(2005年1月),均收入《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关于生活儒学,另参见黄玉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儒学与生活——“生活儒学”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生活儒学”论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例如林安梧教授、龚鹏程教授、李承贵教授等。 3.龚鹏程:《生活的儒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参见黄玉顺:《当代儒学“生活论转向”的先声——梁漱溟的“生活”观念》,《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北京)1999年版,第49页。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30页。 7.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44页。 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4页。 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46页。 1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46页。 1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1页。 12.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1页。此处译文略有改动。 13.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1版。 14.黄玉顺:《爱,所以在:儒学与笛卡儿哲学的比较》,见《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生活儒学”论集》。 15.黄玉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第一讲第三节:“是、有、在:儒家‘存在’观”。 16.参见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 17.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中国的轴心时期,我称之为“原创时代”,而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西周、春秋、战国。 1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5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