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就其作用而论,国学作为一种学术,并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所谓“学科”,而是一种具有“柔性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理论或学说。 胡适提出:“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国学的使命是要使大家懂得中国过去的文化”。 这种为历史而历史的说法,实属大谬不然,似乎国学是与我们当下的现代“中国”毫不相干的东西。试问:我们为什么“要做成中国文化史”?为什么“要使大家懂得中国过去的文化”?国学的目的,是为建构一个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服务,为之提供精神支撑。所以,严格说来,真正的国学不是现代科学或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所谓“学科”,而是一种具有“柔性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理论或学说。 这里所说的“柔性国家意识形态”,是笔者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现代国家意识形态存在着两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两种实现途径:一种是刚性的、政治化的国家意识形态,比如说宗教性的“国教”、或者非宗教性的官方思想体系,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根本的规范性、指导性的部分;而另一种是柔性的、社会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基本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众媒介中受到正面的倡导、宣传、传播。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远不等于“政治”,更不等于“政府”,而是指的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既有“政治国家”,也有“公民社会”。儒学作为现代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恐怕不大可能成为一种刚性的政治国家的国家意识形态,但却应该、而且必将成为一种柔性的公民社会的国家意识形态。 因此,正如前面谈到的,“国学”的更为确切的翻译应为“National Theory”、甚或“National Doctrine”。这是因为:一方面,“Chinese”完全是一个多余累赘的限定语,因为其他国家并无“国学”的说法,故而“国学”自然是指的中国的学术;而另一方面,“国学”也非泛泛的所谓“文化”,而是具有某种“国家意识形态”意味的东西,是一种理论、原理,甚至是一种主义、教义。“国学”的含义不应该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而应该是“中国的国家学说”。 (黄玉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 The Transformation of Times in Chinese Academia From Classical Scholarism to National Theory by Huang Yu-shun Abstract:The state of affairs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present in China could be called that there isn't any classical scholarism in "the fad of classical scholarism" while there isn't any national doctrine in "the fad of national theory". A true national theory should have five basic features as follows. First, in the matter of the nature, it is neither Western sinology nor fundamentalist "Classical Scholarism", but a modernized Chinese learning. Second, in the matter of the methodology, it is not any "objec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as the history of study or the science of history, but a Hermeneutics of the classics. Third, in the matter of the form, it is not plural studies of subdiscipline as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but a unitary learning of integration which is like traditional classical scholarism. Fourth, in the matter of the position, it is not a subject which is equivalent to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nd so on, but a foundational learning which could govern all the subjects. Fifth, in the matter of the function, it is not so-called "subject" in the sense of modern science, but a theory or even a doctrine with the property of "soft national ideology". Key Words:Classical Scholarism; National Theory; Transformation of Times * 原载《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1期。 赛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北京)1999年5月第1版。 黄玉顺:《儒学复兴的两条路线及其超越——儒家当代主义的若干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当然,“国学”更为确切的翻译应为“National Theory”或者甚至“National Doctrine”。详见下文。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甘阳:《从“民族-国家”走向“文明-国家”》,“思与文”网站(www.chinese-thought.org)。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9年上海民智书局本,1932年中华书局版《饮冰室合集》本,1936年中华书局单行本。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版。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自序,中华书局 1984年影印版。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1923年1月《国学季刊》第1卷第1号。 黄玉顺:《注生我经:论文本的理解与解释的生活渊源——孟子“论世知人”思想阐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陈壁生:《国学与近代经学的解体》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郭沂:《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2006年12月18日、2007年1月15日《人民政协报》连载。 陈独秀:《答程演生(国文与国学)》,1917年2月1日《新青年》。 见胡适1929年6月3日的日记,《胡适日记全编》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27-430页。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黄玉顺:《儒学与中国之命运——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界》2009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