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单向度化在中国又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不患寡而患不均”。毛泽东时代政治挂帅,大批唯生产力论。在他的鼓舞下,一些人提出“穷则变、变则富、富则修”的荒唐逻辑,提出“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口号。其结果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正是长期的突出政治造成的国家危机和人民难以忍受的贫困,引发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这种脱贫致富的急切心情,产生了对毛泽东时代均贫富、大话语流行、人人关心政治把解放全人类时刻放在心头的政治狂热的反动。空头政治无视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教训刻骨铭心。这使得中国人很容易自觉地把发展生产力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文学家们最早向世人发出人文精神失落的警示。工程技术院校门庭若市,人文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技术理性至高无上,技术与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被自觉接受,因为它的确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似乎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生产力的发展迎刃而解,人文社会科学家关心现实问题已属多余。这种单向度化是近年来中国环境恶化,资源趋于枯竭,社会严重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视现实生活的需要只是中国人单向度化诸多表现之一。 技术理性对人的支配,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切方面。哲学研究被当作技术工程来管理,GDP挂帅在这里变成学术成果挂帅。要求哲学家像工人每天生产多少件统一标准的产品一样,每年必须发表多少文章,至于这些文章是否有个性、有创新,则不予考虑。而且文章的数量与哲学家个人的职称、收入、地位,以及他所在的院系甚至学校的级别、名誉、获得经费资助的多少,直接挂钩。出于各种原因,哲学家事实上接受了这种现实,留给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少。对哲学家而言,在思辨王国自由驰骋自然要比研究实际问题和理论创新省力而又安全得多,或者说“效益”要好得多。人文学科的学术有了产业的味道。人们批评哲学家浮躁,在当今中国,哪个不浮躁? 社会稳定的需要通过政治为哲学家的活动划出明确的界限,限定的范围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而扩大,时而缩小,但不论什么时候,哲学家的社会责任都使他不能不接受当时给定的边界。另一方面,哲学家的单向度化又使其往往自觉自愿地放弃了自己相当多的理论空间。十几年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就生活在由这两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夹缝中,太不容易了。 三、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唯一出路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怎样才能振兴?简单形象地说,就是要克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状况,一方面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研究整理,另一方面下大力气研究中国的和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 我国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极不统一的,甚至是混乱的、相互矛盾的理解,与作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地位极不相称。建构新的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社会主义大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前面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度重视客观规律性的产物,是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创建的。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以人为本”口号的提出表明被现实生活摆在首位的不再是科技理性、客观规律,而是与人的生存及解放相关的各种问题。它要求我们从新的角度出发重新阅读、理解、选择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与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未过时,但它已不适当今时代的迫切需要。我们在二十年前曾经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出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弘扬人的主体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和整个改革开放事业。但是,它是不是准确全面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还有待研究。更重要的是,它与原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哲学家们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已故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高清海教授曾经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讲坛哲学”、“论坛哲学”,形象地说明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上的巨大分歧。这里所说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事实上存在的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这种局面不应当继续下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哲学家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站在时代的高度,在阅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著作上下大功夫,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