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实已然的评价和对未来应然的描画以及由此凸显出来的不同利益立足点,将儒、道、墨 、法诸家区分开来。 墨家具有空想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双重品格。他认为,各诸侯公族“贼人以利其身”的“交相 攻 ”,“皆起于不相爱”。“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 •兼爱中》) “兼爱以易别”,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天下之人皆相爱”。(《墨子•兼爱中》)他把“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的经验命题抽象化,“囚徒困境”说明 ,人的理性合作需要信息渠道的畅通作保 障 ,而现实中不能提供这样的保障。设计了“尚同”的政治体制。人民统一于卿长、 卿长统一于国君、国君统一于天子;“天子之所是,必皆是之;天子之所非,必皆非之”。 (《墨子•尚同上》)天子的爱心如何保证?曰“天志”:“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顺天之 意者,义之法也。”(《墨子•天志中》) 墨家代表弱势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但 这个宗教性的专制体制既悖人情又乖世道,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兼爱”与儒家的 仁相近,但却离开了“家”这个现实出发点(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尚同” 与法家的“势”相近,但却又不以君主的位置为轴心(荀子说,“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 别也”)。尽管语云“儒墨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从“亲亲”“尊尊”的先王之道看,墨 者虽均有所见,但因不识礼乐制度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功能相对最优,而主“毁古之礼 乐”,终不免两失之: 《汉书•礼书》在讨论礼的功能时,述及儒墨之别,指出正是对礼的推崇与否定“是儒 墨之分”,“ 儒者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使人两失之者也”。“反天下之心,天下 不堪,其去王也远矣。”(《庄子•天下》)作为至善至美的乌托邦,李泽厚认为墨 家构建的是一个反映小生产者利益和愿望的“乌托邦”。参《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墨家初探 本,人民出版社,1986年。墨子的空想所具有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对现实进行批判。 道家思想包含了许多时期许多学派的观点和方法。就其对当时社会的关注,论者以为似是从 共同体小农的立场出发展开,杨兴顺、任继愈等即持此说。俞伟超认为,“中国古 代从原始氏族向奴隶制过渡以及进一步 发展到封建制时,存在过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形态;这种过渡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这个内容 ,包括公有制的残余形态,可上下贯穿几千年”。氏著《中国 古代公社组织的考察》前言,文物出版社,1988年。笔者认为,从其内部结构分析,这种 共同体更是儒学的社会基础。《礼记•月令》反映的正是共同体生活模式,而崔的《四民月令》则说明东汉社会仍具共同体性质。 从《庄子》看,道家关于社会秩序的演变与重建的观点,又似介乎儒墨之间。值得注意的是 ,庄子颇推崇三代:“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参阅《骈拇》、《天道》 诸篇)正是在对文明异化的警醒这一点上,道家对儒家具有互补的意义。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 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它表达的是这样一种希望:“小国寡 民,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分见《老子》七十五章、八十章) 这种“清虚自守”的倾向以及“虚无为本,因循为用”的策略,与中原方逐鹿的时代氛围是 不太相谐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说当时道家思想的影响十分有限。 班固说法家出于理官。理官像是技术官僚,它不代表什么特定阶层言说,商鞅入秦 ,对孝公“首申以帝道,次言以王道,终说以霸道”,乃得售其智。见《史记•商君列传》 。 而只对自己的“雇主”提供技术支持以有效实现其目标。大批试图取威定霸的诸侯 王存在,使不在显学之列的法家独领风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