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元素与空间:一个现象学的初步论纲(5)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1] 施密特:《陆地与海洋》第10节,以及《关于新空间的对话》。 
    [2]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2节,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1999年12月版。 
    [3] 海德格尔显然也注意到了元素性的层面,但却试图用“大地”来统摄全部元素(黑尔德的“世界现象学”也是如此)。这一点尤其可见于海德格尔中后期的“世界-大地”、“林中空地”和对荷尔德林河流诗的解读中。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德国南方施瓦本地区的依赖是根本的,他的思想气质正得之于此。见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载于《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2004年7月版)和《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2000年12月版)。 
    [4] 参见黑尔德:〈生活世界与大自然〉,靳希平译,载于《世界现象学》,北京三联2003年1月版。 
    [5] 参见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黑尔德编,倪梁康等译,上海译文2002年6月版。 
    [6] 中国古代思想有几套不同的元素论框架(阴阳五行、八卦、气论等),然而,在民间生活的日常领会里,水、火、土、气一般都被视为基本元素。 [7] 黑尔德:〈生活世界与大自然〉,载《世界现象学》,前揭,页213-214。 
    [8] 民族的天命,当其不受外族天命的干扰时自身可能是自足和连续的。但倘若在元素性的层面上看,则这一天命是脆弱的,易被打断的。民族的立法者是有限度的,虽然在此限度内他是代天立极,但他同样受制于其民族自身生活境域的边界、定向和情调,它只是承受和接纳这一规定。任何一种立法的力量都有耗尽的一天,因为生活境域的边界随着新的情势和契机的出现而不断变动,总有一天它会从整体上移到这一原初立法所依赖的界线之外。尤其当这种新的情势乃是更大的空间性(元素性)的要求或逼迫时,比如,当陆地国家遭遇到海洋国家的力量时,这一民族为了生存下去就将不得不发生原法的变动,改变其投身于其中的元素或投身的定向方式(比如视线从陆地朝海洋看这一定向转变为从海洋朝陆地看)。因此,当这一民族的原法(nomos)在其自身天命的运作的限度内时,它是神圣而稳定的;变法出现在这一天命发生断裂之时,往往是民族处身其中的世界图景和支配性元素发生根本性变迁之时。 
    [9] 诗与思都归属于语言,而语言是地方性的,亦即受制于其发生之地方特定的元素空间整体。思是语言中更接近于天的一极,亦即它总是包含着一种超出局部境域的朝向整全境域的自由,因而它对族群生活秩序的元素性的展现不是直接性的。而诗-歌是接近于风或气的一极,它由于与情的关联而指引着具体的生活情境,因而能更清晰地展示生活秩序的元素性结构。 
    [10]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与其说依赖于以“火”为其象征的技术,不如说更依赖于勇气和战略。 
    [11] 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页172。 
    [12] 这种传播主要是通过战争造成的社会流动进行的。在春秋以前的世袭封建社会,思想和文学都被系缚在固定的土地-国境中,因而传播是非常困难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