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说“度天心”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汉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篇有如下一段简文:
    《大 (禹)》曰:“余(舍)才(兹)厇天心”害(何)?此言也,言余(舍)之此而厇於天心也。是古(故)君子 (簟) (席)之上,壤(讓)而受 (幼);
    朝廷之立(位),壤(讓)而 (處)戔(賤),所厇不远 (矣)。
    文中一些字的隶释和读法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在此需稍加交待。“害”彭裕商先生读为“盖”,属下读,文意亦通。[1]“受”字或释为“爰”,读为“援”。“远”字或释为“ ”,读为“陵”。2这些说法因不影响本文所讨论问题的结论,故在此暂不加以判断。
    文中“厇”字《郭店楚墓竹简》一书释文加括弧释为“宅”,似以为“厇”即“宅”字。按“宅”字古文作“ ”,厇”字见于《玉篇》和《集韵》,“厇”既可能是“宅”字异体,也可能是另外的一个字。不过因“厇”、“宅”皆从“乇”声,“厇”可以读为“宅”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学术界其它研究论著也大都读“厇”为“宅”。如涂宗流、刘祖信著《郭店楚简先秦儒家佚书校释》说:“‘宅’,存。《书·康诰》:‘宅心知训。’,孔颖达疏:‘居之于心,则知训民也。’”3郭沂著《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训“厇”为“居”,谓“厇天心”与《大禹谟》“宅帝位”十分接近,译“所厇不远矣”为“所居处离天心不远了”4廖明春《郭店楚简引〈书〉论〈书〉考》亦认为“厇”通“宅”,但训“宅”为“顺应、归顺”,谓“宅天心”与《书·康诰》“亦惟助王宅天命”之“宅天命”义同。5只有陈伟《大常校释》读“厇”为“托”,谓:“疑读为‘托’,依托意。”6
    按以上诸家读“厇”为“宅”义有未安,训“厇”为“存”、为“居”,都不能讲通文意。译“所厇不远矣”为“所居处离天心不远了”,徒增一“离”字,也有增字解经之嫌。训“宅”为“顺应、归顺”,倒是能讲通文意,但是古书中的“宅”字从不见此种用法,也缺乏训诂学上的证据。读“宅”为“托”虽然能够使文句通顺,但是综合考虑文意,这似乎也不是最好的读法。
    我们认为“厇”应该读为“度”。“厇”从“乇”声,古音“乇”在端纽铎部,“度”在定纽铎部,声为一系,韵部相同,例可相通。战国齐国陶文中常见有“亳豆”、“亳区”的铭文,其中的“亳”字就有学者读为“度”,“度”是标准器的意思。典籍中“度”可通“托”,《管子·国蕃》:“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揆度》篇“托”作“度”。凡此皆从“乇”声与从“度”声可以相通之证。“亳”从“乇”声可以读为“度”,从“乇”声的“厇”自然也可以读为“度”。传世典籍中“宅”与“度”经常可以通假,如《集韵·陌韵》:“宅,或作度。”《书·尧典》:“宅西曰昧谷”,《周礼·天官·缝人》郑注引宅作“度”。《书·舜典》:“五流有宅”,《史记·五帝本纪》作“五流有度”。《书·立政》:“文王惟克厥宅心。”《汉石经》宅字作“度”(见《古书通假会典》895、896页)。
    度字有揣度、估量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这个意思又组词为“揆度”、“度虑”、“度量”、“度算”、“度料”、“度计”。《诗·小雅·巧言》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就是以“心”作为“度”之宾语,这同简文“厇(度)天心”的用法相同。《书·康诰》的“宅心知训”、“亦惟助王宅天命”中的“宅”字有多种注释著作都训为“度”,这是正确的。1这些“宅”字也都是读为“度”,用为揣度、估量之义。所以简文“度天心”就是揣度天之心的意思。
    “天心”在古代汉语中既可指人的“天性”,又可指“圣上之意”,而最主要的用法还是指“天之想法”。这与“天意”、“天德”、“天衷”的用法相近。
    “天心”有时不可知,所以要“度”,要“考”,要“稽”,要“察”。《汉书》卷七五《翼奉传》有言“《春秋》有灾异,皆列终始,推得失,考天心,以言王道之安危。”“考”就是考量、估计的意思,古有“考度”一词,乃同意复合词,所以“考天心”也就是“度天心”。
    “天心”是什么样的“心”哪?古人认为“天心”乃仁爱之心。《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清乾隆《御纂周易述义》卷一:“人心仁则与天心合。”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在典籍中常常将“天心”与“人”或“民”并提。如“上合天心,下合人情。”“上观天心,下察人志。”“上稽天心,下顺人意。”“上合天心,下纵人欲。”“上得天心,下得民意。”“上当天心,下当民心。”“顺天心,答民望。”“上应天心,下符人事。”“仰承天心,俯尽人事。”等等。就是在反面提到时,也是“天”与“人”并提,如“逆天心,悖人伦”即是。
    “天心”不可知见,则近取诸人,此即郭店楚简《语丛二》所云:“知天所为,知人所为。”宋李光《读易详说》卷三:“天心不可见,考之民而已。”元李简《学易记》卷一:“动以天为无妄,是动合乎天德也,明乎天为同人,人心即天心也。”宋黄伦《尚书精义》卷十五:“东莱曰:‘天人相去甚远,何以知天命在汤?盖自民心而知之,民心即天心也。’”又卷二十五:“失民心是失天心,失天心则社稷顷矣。”又卷四十二:“无垢曰:‘天人不远,我之心即天心也。’”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卷二中庸:“人心即天心,故心尽而天应;人事即天事,故事修而天从。”清王植《正蒙初义》卷三:“民心之所向即天心之所存也。”
    综上所论,可以知道郭店楚简简文是说:“《大禹》谓‘居于此而揣度天之心’说的是什么哪?这句话说的是居于此而揣度天之意。所以君子居于簟席之上能够谦让幼小,在朝廷之上能够甘处下位,这就与所揣度之天心不远了。”(作者:刘 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