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菩萨前许下诺言,让幸福洒满你身边! ――孙异《小三和弦》 一.不是前言的前言 我是80年代的灵魂,却在90年代读大学,不知这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 80年代是我喜爱的一个时代。在图书馆里,我总能发现很多80年代翻译过来的好书,如汉译名著系列,猫头鹰文丛,加缪,基尔克果,波普尔等等。80年代是思想启蒙的年代!向那些出版社、主编和译者致谢! 弗洛姆1980年去世,80年代就有他的多种译作问世。在这点上,中国确实跟上了世界潮流。在厦大图书馆,找到弗洛姆写的四五本书,都是80年代出版了。90年代以来,就没找到有新书了。今天在晓风书店,看到有一本弗洛姆的新书。 80年代的出版界是激动人心的,但意识形态还在挥舞着他的大棒。这一点,可以从很多书的“编者序”里看出来。在这些“编者序”的后面,编者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提出一些“但是”,或者所谓作者的“局限性”。这些“但是”偶而也会“言必有中”,比如《政治学》“编者序”中的“但是”批评亚里士多德的民主不彻底和阶级性。然而,在一般情况下,这些“但是”必须反过来读。它说是不好的地方,往往却是好的地方。比如在弗洛姆的《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一书,译者批评道[3]:“他不区分阶级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把斯大林和希特勒相提并论……”。这话到了今天,大家都要笑了。斯大林疯狂清党、制造卡廷森林惨案等等。他在“四大恶人”的排名上,或许还要在希特勒之上。希特勒毕竟还没有如此大规模地残杀自己人。再如在《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一书的“编者序”中,编者写道:“他的救治办法是以人的心理、精神为基础的,是通过所谓的‘灵魂的治疗’,使人获得爱、自由和理性的能力,以达到精神的健康和幸福;因此,他把精神分析和禅宗佛教看作改造、拯救社会的最有效武器,在这一点上他根本不是一个为改造社会奋战的斗士,倒象是一个布道的传教士”。而中国的实情是,“斗士”太多了,“传教士”太少了。弗洛姆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忠实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在这里竟成了罪状。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老师傅死了,留下两个徒弟。大徒弟得到了真传,小徒弟只是得到一点皮毛。然而小徒弟抢到了掌门人玉环,于是小徒弟理直气壮地拿起大棒,痛打大师兄:“你理解错了!我代表师傅惩罚你!” 读这些“但是”确实是有趣的,然而在这种趣味之下,还潜藏着某种让我深恶痛绝的“伪信仰”和“知识霸权”。曾经,在这种“知识霸权”之下,有多少知识分子低下了他们高贵的头颅?那些拒不低头的知识分子又遭受了怎样的迫害?一哭!值得庆幸的是,弗洛姆没有生在中国。 也许在未来,这些“编者序”中的“但是”会成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 二.弗洛姆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犹太籍,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时期迁居美国,先后在各个著名大学任教。 他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禅宗。这三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思想,在弗洛姆身上融会贯通。他立足于“人道主义”和人性论,批评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等社会问题。对于个体,他提倡精神分析和禅宗,进行“灵魂的治疗”,使人从奴役达到自由,实现人性的完善;对于政治经济制度,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提倡“民主”和“人道主义”的“健全社会”。由于他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故有“人类的梦想家”之称[3]。 三.读弗洛姆札记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类思想者,这一类思想者的书能够影响读者的一生。弗洛姆无疑就属于此类思想者。 本文不想介绍弗洛姆的主要思想体系,而主要侧重于笔者对弗洛姆的读后感,这也正符合弗洛姆提倡的“自由和自发”理论。对弗洛姆思想体系感兴趣者,请参考文后所列文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