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从出土文献看仁字古文和仁爱思想(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哲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
    郭店楚简的一万三千多个汉字中,大约有将近七十个“仁”字。这些“仁”字,不论是出现在道家思想的文献中,还是出现在儒家思想的文献中,也不论它上下文义怎样,出自那位抄手之手,全都一无例外,皆从心从身,作■。这个字,以前也曾出土过,《古玺文编》有著录(编号5381、1149等)[i],可惜是或者未被认识,或者误读为“信”[ii],以致一条很有价值的信息,被白白闲置了若干年。
    《说文》上说:“仁,亲也,从人二。古文仁,从千心,或从尸。”它所说的“从千心”的古文,正就是我们现在从郭店简上看到的从身心的■字;只因为“身”符有时被简化,大肚子变成一个实心的黑点,有点像是“千”字,於是从身心便被误会成从千心了。
    至於《说文》说的“或从尸”的古文仁字,我们在出土文献中也能看得到。譬如中山王鼎有“亡不率仁,敬顺天德”句,包山二号墓180号简的“童笋(人名)阴仁汝”,其仁字都是从尸从二的。
    这两种古文仁字,我们今天都能看到了,确是一件幸事;但麻烦也随之接踵而来。因为我们注意到,中山王活动的年代在公元前310年前後,与郭店楚简主人的年代大体相当,两地同样标榜仁义,何以其仁之字形竟如此大不一样?尤有甚者,包山二号墓同郭店墓,同处一时,同在一地,同一个仁字也作两样写法,更令人大惑不解。过去我对“义”字的变迁,曾有过臆测(见《儒家辩证法研究》,1984),结论不无趣味;这一次想再谈谈“仁”字,看看它的变迁,有无什么思想文化上的意义。
    (二)
    先看从尸从二的古仁字。尸,说者多以为是横陈的人形;那是就後起的字形而言。在早先,它本是直立的人形,并不横陈,作■,隶定为尸,读如“夷”;所以《玉篇》说,古夷字亦作尸。此说有甲文和早期金文的多个“征尸方”字样可以印证。所谓“尸方”(亦称夷方、人方),乃夏商周人对东方(今江苏山东一带)氏族的泛指,有所谓“九夷”之名[iii]。古仁字从尸实系从夷,而从夷之所以为仁,当是夷风尚仁,风名从主的缘故;孔子怨叹道不行,曾“欲居九夷”,当因夷人能仁,不是随便说说的。这一推想,还可用“夸父”和“夸气”为例,从侧面试作一证。大家都知道,有个神话故事叫夸父逐日。“夸”是一个小小的巨人族[iv],“夸父”就是“夸族首领”或“某位可敬的夸人”的意思。“夸”这个字,直到现在,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口语中,还常用来表示粗大、憨直、土气之类的气质和外观。这後一层意思和称谓,便是从前一层意思衍生出来的,是前一名词的形容词化;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夷”和“仁”的关系,大概也是如此。尸(夷)是东方的氏族,尸(人、仁)是夷族的族风。
    这个尸(夷)字,在甲骨学初期曾被释为“人”,尸方被说成“人方”。其实这倒无可厚非,因为字形确实如此。所以从尸字衍生出来的仁字,古字从尸,今字从人,本来也没有分别,因为所从的本是一个偏旁,只是书写有异隶定不同罢了。
    “仁”字除去或从尸或从人以外,还有个共同点是都从二。汉儒曾抓住过这个“二”字大作文章。郑玄注《中庸》“仁者人也”句说:“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所谓“相人偶”,即互相人偶之,亦即互相亲爱的意思。因此他们认定,仁是一种行为,而不甚注意仁也是一种心态。後来到了清代汉学家,为了反对宋学的心性说,遂把问题说得更死,譬如阮元在《论语论仁论》中说:

    相人偶者,谓人之、偶之也。凡仁必於身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若一人闭户斋居瞑目静坐,虽有德理在心,终不得指为圣门所谓之仁矣。必人与人相偶而仁乃见也。

    就是说,他们认定“二”是仁字的核心部件,是仁之所以为仁的关键。而在我看来,“仁”字的关键部件在“人”,人就是尸,就是尸族族风,就是仁。至於其所从之“二”,很大可能只是一种装饰性的符号,古文字学上所谓的羡划。这一点,从甲文和早期金文的“尸”字只是简单的人形,而没有“二”划可见。後来出现了“二”划,想系为了装饰和补白(例证甚多。郭店楚简中的中、为、谓等字形多如此),并无“二人”或“相人偶”的大义。如果当年造字者真想要在字形上注以相人偶之大义的话,他也多半不会用一个抽象的数字二来充数,而会像创造“从”、“比”、“北”、“化”诸字那样,用两个具体的“人”形来表示,譬如说,使两个人形相向,便足以表示互相人之、偶之(与“北”字之二人相背的乖意相反)的意思了。
    我说仁字的“二”划是补白,还有文献上的旁证。《诗·小雅·四月》有“先祖匪人,胡宁忍予”句,这个“匪人”,绝非咒骂先祖不是人,而是“不仁”的意思。《论语·宪问》“或问管仲。曰:人也”的“人也”,也是“仁也”的意思,绝非简单指出管仲是“人”而已。类似的例句,肯定还有不少,只要细查古籍,当能发现更多。前人说,“仁字不见於虞夏商书及《诗》三颂、《易》卦爻辞之内,似周初有此言而尚无此字,……盖周初但写人字,《周官礼》後始造仁字也。”[v]周官後始造仁字之说,於时间上未必妥当;起先但写人字,也就是尸字,後来加上二划作为美化,或作为与所从出的名词尸字相区别,大概是事实,是符合文字发展路数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