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时代环境中,深入发掘“孔子论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对当代教育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资源。 “修己以安人”的学习价值观 孔子在论述“君子”的人格内涵时提出“修己以安人”。“修己”是修炼自身,也就是加强学习者的自身修养,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安人”是学习者 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使人人各得其所,进而达到天人和谐之境。 “修己以安人”体现了孔子强调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学习价值观。“修己”与“安人”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修己”是始基,“安人”是修己的延伸和扩展。 在“礼崩乐坏”的社会情况下,学风不古,世人普遍学以外骛,急功近利,而不注重自身修养。这种状况下,孔子虽然主张“学者为己”,但这并不意味他只要求学习者关注自身的发展。从孔子开始,儒家就以学习为人生的重要活动,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先达到学习者的自我完善,然后“修齐治平”,推己及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学习价值观为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有教无类”的学习对象观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使更多的平民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有教无类”,从教的角度看,扩大了教育对象;从学的角度看,则扩大了学习对象。 孔子提倡全员学习,除了社会现实原因以外,还有其思想根源。他认为人具有可教性和可塑性,人的先天素质相差无几,人与人的差别主要是由学习所致。正是由于对人的发展性的强烈体认,孔子在其私学中采取了比较开放的办学形式,大批好学之士就学于孔子,“孔子弟子号三千焉”。 通过考察孔子弟子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可以发现他确实不分差别,全员施教的事实,如弟子中有出身贵族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有“贱人”出身的仲弓;有善于货殖的富商子贡,也有贫者颜回;有年龄仅比孔子小9岁的长者子路,也有小于孔子四五十岁的后生子夏和子游。 “不知老之将至”的学习时间观 在学习社会,无时不学,学习时间具有终身性。孔子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好学、乐学,学习与其生命相始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不仅反映了孔子对学与教的不倦态度,而且也反映了其对全人生学习的提倡。 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裔,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孑遗,他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才能立足于不断变革的社会。他自称“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鄙事”,是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在君子虽被视为“小道”,但也为谋生所必须。根据《孟子》的记载,孔子在年轻时候做过管理牲畜的“乘田”和管理账目的“委吏”。他勤于学习,熟练地掌握了这些谋生技能,如做“乘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做“委吏”,“会计当而已矣”。可见,他在年轻时通过学习获得了谋生技能;“十有五而志于学”,由于目标明确,学习贯穿了其生命的整个途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