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思想 >

郑玉的教育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读史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正是从学道行道的这一思想出发,郑玉主张评价和选用人才的标准应将品行放在首位,学识放在其次,即坚持以德行为本。他以元代的科学选士为例来加以说明:“科举之士,台省馆阁,往往有之,不为不盛矣。其取士之法:经疑、经义,以观其学之底蕴;古赋、诏、诰、章、表,以著其文章之华藻;复策之以经、史、时务,以考其用世之才,亦既严且详矣。然朝廷不以是为难为,必曰乡党称其孝弟,朋友服其信义,然后得与是选焉,岂非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乎!”他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盖当天下离乱之际,苟德在己,则起而应天顺人,救民于水火。”只有坚持以德行为本,那么,不管在何种情况下,或贬官,或逐斥,或流离颠沛,或除名削籍,或为人误解,或遭人谤讪,都能忍辱负重,泰然处之。如同唐代的陆贽、韩愈,宋代的司马光、苏东坡等先贤那样,“不害其为出处之正”,事业彪炳,文章传世,千古流芳,万代敬仰。相反,唐太宗李世民虽有“命世之才”,但他却“人过于德,识不逮志,卒成骨肉之祸”,造成“千古之遗恨”,这是不足为法的。 
    由于郑玉主张评价和选用人才都应坚持以德行为本,所以他认为治学应以知晓“大本大原”为宗旨。他说:“为学之道,用心于枝流余裔,而不知大本大原之所在者,吾见其能造道者鲜矣。”又说:“况自孟子没,《诗》、《书》出秦火中,残坏断缺,无一完备。重以汉儒章句之习,破碎支离;唐人文章之弊,浮夸萎靡。虽有董仲舒、韩愈之徒,或知理之当然,而终莫知道之所以然。故二氏之学,得以乘隙出入其间,以似是而实非之言,饰空虚无为之说,诱吾民而法之。上焉者,落明心见性之场;下焉者,惑祸福报应之末。而吾儒之徒,无复古人为己之学,徒以口舌辩给,而卒不能以胜之。使天下有目如夜行,有耳如聋聩。其士者,如饮而醉,如病而狂,如是者千四百年。”“……吾新安朱子,尽取群贤之书,析其异同,归之至当。言无不契,道无不合,号集大成,功与孔、孟同科矣。使吾道在宇宙,如青天白日,万象灿然,莫不毕见;如康衢砥道,东西南北,无不可往;如通都大邑,千门万户,列肆洞开,富商巨贾,轮辏辐集,所求无不可见。而天地之秘,圣贤之妙,发挥无余蕴矣。……盖古人之学,是以所到之深浅,为所见之高下,所言皆实学。今人之学,是游心千里之外,而此身原不离家,所见虽远,而皆空言矣。此岂朱子毕尽精微以教世之意哉?学者之得罪于圣门,而负朱子也深矣。”郑玉对历史人物的臧否是不科学的,对汉以后儒学的评估也是不够客观、公正的,对朱熹如此推崇只能说是一己之私见,并不允当。但他强调学道要知晓“大本大原”,掌握其本质意蕴;反对用心于支流未节,反对“游心千里之外”的不切实际的“空言”,“徒以口舌辩给”为能事,于世毫无补益。他的这一主张,无论在当时或在后世,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