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入李鸿章幕,协助其创办上海同文馆。他是林则徐的学生,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西学。他在19世纪60年代撰写了《改科举议》、《采西学议》、《广取士议》、《停武试议》等文章,提出了改良教育的主张。他的主要观点是: ①改科举。他揭露当时科举制度只能“禁锢人生之心思材力,不能复为读书稽古有用之学……意在败坏天下之人才,非欲造就天下之人才” 。他主张改革科举内容,第一场考经解,以经学为主,附以小学和算学;第二场考策论,以史学为主;第三场考散文、骈体文赋和各体诗,以古学为主。以此来严格挑选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②采西学。冯桂芬认为,中国在四大方面不如外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副不如夷”,因此中国要想自强,必须先向外国学习:“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冯桂芬所提倡的“西学”,不仅包括西方的“坚船利炮”,而且还包括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舆地等。他对算学特别重视,认为“一切西学皆从算学出,西人十岁外无人不学算,今欲采西学,自不可不学算”。他还建议在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挑选15岁以下的聪颖儿童,住院学习,聘请西人教授西方语言文字,聘中国名师教授经史等学,借以培养人才。但是,冯桂芬的采西学,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亦即“中本西辅”,体现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 ③实行义务教育。冯桂芬羡慕西方各国强迫义务教育,例如荷兰做到了“国无游民、无饥民”,瑞典做到了“国无不识字之民”,因此主张推广江浙等省开办善堂、义学、义庄办法,强迫贫民子弟入学,教给他们耕地、种菜和常用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对于15岁以下儿童不读书的处以罚款,交纳罚款后仍须入堂读书 。 冯桂芬的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又被维新派奉为先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