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 许衡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是承袭宋代程朱理学而又有所发展。许衡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奉若神明,精诵不辍,笃志力行。元初,不少汉儒学者因怀念亡宋或亡金而不愿为元朝出力,许衡不赞成这种消极态度,而是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社会的变化,争取与元朝统治者合作,说服统治者行“汉化”,尊理学,兴学校,育贤才。在他看来,是“非如此则道不行”,强调元代的文教政策应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 许衡也和宋儒一样,把人性分成“本然之性”和“气禀之性”,提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虚是本然之性,气是物禀之性。又曰:仁、义、礼、智、信是明德,人皆有之,是本然之性,求之在我者也,理一是也。贫富、贵贱、死生、修短、祸福禀于气,是气禀之命,一定而不可易者也,分殊是也。又曰:性者,形而上者谓之道,理一是也。气者,即形而下者谓之器,分殊是也。”他认为本然之性是善的,气禀之性则可善可恶:“人禀天命之性为明德,本体虚灵不昧,具众理而应万事。” “盖人之良心,本无不善,由有生之后,气禀所拘,物欲所蔽,私意妄作,始有不善。” 由于人的气禀有善有恶,参差不齐,就可能使天赋、天理、明德受到不同程度的掩蔽。许衡还将人的气禀概括成几种类型:“有清者,有浊者,有美者,有恶者。得其清者,则为智;得其浊者,则为愚;得其美者,则为贤;得其恶者,则为不肖。”他又提出气禀“三品”说:“人生气禀不齐,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显然,这是一种把事物看成凝固不变的唯心主义观点,是不科学的。他为此还自创了以“明德”为基点的“计分区别法”:“明德之存得二三分,则为下等人;存得七八分,则为上等人;存得一半,则为中等人。明德在五分以下,则为恶常顺,为善常难。明德在五分以上,则为善常顺,为恶常难。明德正在五分,则为善为恶,常交战于胸中。”而教育就正是要在这等人身上发挥作用:“战而未定,外有正人、正言助之,则明德长而为善。” 许衡认为,除少数大善大恶之人以外,最多的还是属于中品的即正在五分的气禀驳杂不齐的芸芸众生。对于这大多数人,许衡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兴学设教,去改变他们的气禀。“圣人设教,使养其良心之本善,去其私意之不善。”即一方面发扬本善的“本然之性”,另一方面革除存在恶的“气禀之性”,使这些人受教育以后去其昏蔽,复其明德,识见天理,遵行天道。这里的所谓“道”,也就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伦常关系。许衡强调指出:“此天性也!”有如那“蜜蜂儿有个头儿,便自理会得那君臣的道理;大虫豹子不吃它孩儿,便自省得那父子的道理;雁大的小的厮随着成行飞呵,便自省得那兄弟的道理;狗认得主人,便自省得那恩义的道理”一样。设教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扬光大这种“道”。“盖为教而不本于道,则非教也;为学而不本于道,则非学也。”如果对这个问题有了足够的认识,那么,“则为师者,知所以教人之道;为弟子者,知所以进学之方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