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生活需要戒奢以俭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一元一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奢侈了就会变得骄傲,节俭了就会流于固陋。与其骄傲自大,我宁可寒酸固陋。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所谓两害相全取其轻。尽管节俭容易让人感到固陋,但固陋在己,不逊则凌人。孔子重仁道,不逊之失更大。故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而且古人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由此,更可知二者之间该如何取舍了。
    从前李文靖公担任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有人说它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笑说:“住宅是要传给子孙的,这里作为我当宰相的厅堂,确实是狭窄,但是作为当太祝、奉礼等官职时的厅堂,已经够宽敞了。”
    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鲁公入宫以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如实回答。皇上说:“你担任的官职属于清望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小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餐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越发尊重他。
    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
    张文节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是人们的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到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不如不论我是否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像现在一样呢?”
    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三过家门而不入。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作者:雨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