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何谓“腐败”? 谈“腐败”,就得对这个词有一个基本的界定,1989年版《辞海》释“腐败”为:“腐烂。《汉书·食货志上》:‘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也泛指败坏、堕落。”如今用“腐败”来描述官员或权力领域的非法或不合理时,是把“腐败”视作是利用一定的职权来为私人谋取非分利益[13],这种“腐败”的形成或构成必须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1)一定的组织职权;(2)非分的实际利益;(3)该非分利益的获得凭借了其不正当职权。而于《孟子》“窃负而逃”、“封之有庳”两典故,刘清平、邓晓芒教授认为它是儒家“亲亲相隐”理论中确凿存在所谓“赞美腐败”的证据[14]。 “窃负而逃”典故见《孟子·尽心上》,本为孟子的假设,并非真为历史事件。刘等指责舜是滥用天子职权逃避法律惩罚,属一种典型的腐败行为。然实际作为天子的舜完全有权力阻止大法官皋陶对他父亲实行追捕,根本犯不着背着他父亲偷偷出逃远方,但是舜恰恰未滥用这种权力。孟子云:“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万章上》)又云:“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告子下》)舜爱自己的父亲,但作为天子的他不能、不愿妨碍司法,所以舜主动放弃自己的天子职位,偷偷背着父亲如自我流放式地去了荒蛮之地,并承担与父亲可能会被共同“捕获”的潜在风险,接受可能会发生于他的各种惩罚。此“窃逃”也属滥用“职权”?滥用了何种公职权力?如何滥用? “封之有庳”典故见《孟子·万章上》,非议者质疑其中“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这段文字,认为舜于自己作恶多端的弟弟象不仅没有像对其他人那样进行处罚,反而还“封之有庳”,故是“典型的任人唯亲的腐败行为”。然回归所谓“腐败”的本质,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封之有庳”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分封做法,并不属滥用职权的所谓权力“腐败”。也即当时完全是合理的职权,并未滥用任何权力,何来“腐败”?同理,在现代政治与法律中公权的正当行使及非滥用并不属于“腐败”范畴,正当行使,何谓“腐败”? 二 (一)告亲究竟是权利好还是义务好? 在对孔子的“父子相为隐”主张有了一个确切的认识或理解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当今知识界在这种问题上的分歧之焦点或在于:当甲犯罪时,甲的亲属若知情则应该出来举证甲有罪(大义灭亲)?还是应该不去举证告发(保持沉默)?不去举证告发则当承担法律责任并处罚之吗?又如何具体处罚?也就是说,在对案情知情的前提下,举证亲属有罪究竟应当是权利化的法律设定为好还是义务化的法律设定为好呢?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跟家庭有关,家庭有两个线索,一是男女婚姻,二是在婚姻基础上建立的血亲与姻亲。家庭是社会的基础,是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生物群体,家庭成员有由婚姻与生殖所建立起来的共同生活、共同利益、共同感情,夫妻情深、父子情深、手足情深等是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与依赖。可以想见,亲属之间的相互保护乃是普遍的人性,假如要违背这种基本的人性而强行撕裂这种天然的亲情伦理,去强制与歌颂人们举证揭发自己亲属,强制与歌颂人们控告自己亲属,即强制与歌颂人们“大义灭亲”,这会是什么社会后果呢? 首先,这种强制与提倡亲属举证的做法不一定能保证证言的真实可信性,反而可能不利于发现案件的真相——因为人们在主观上不一定愿意“大义灭亲”,在作证时反而往往违背事实真相作伪证。其次,即使某些亲属能够做到大义灭亲,能够在法庭上举证亲属有罪,但其对民风与人心以及那个举证的具体家庭而言,都将带来不利影响。上个世纪曾有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被相互揭发、举报、猜忌、斗争所取代,造成了一种人人自危而不保的惨痛局面,这不仅导致人们普遍形成“告密”或“告发”的心理,而且更导致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家庭出现动荡甚至瓦解。正常的亲情伦理被颠覆或瓦解的社会,其社会症状可以想见。 那么举证亲属有罪究竟当是权利还是义务呢?若知情举证自己亲属有罪为义务,则岂非重开“连坐”之法?事实是“大义灭亲”的举证行为从古至今就只是一种个别的高尚行为或人们的良好愿望,而且“大义灭亲”也得首先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而不是以“义”的名义来强制人“大义”,否则就又陷“不义”;而“大义灭亲”作为法律义务则是强制人们检举揭发自己亲属,这种法律设定是有悖人性与常理的,这法律本身就“非义”,此种法律设定如同法律认定“人有举证自己违法犯罪的义务”一样充满伦理荒诞。《左传·昭公二十年》引《尚书》逸文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这其实就是“一人做事一当”的原则,反对归咎无辜者的“亲属连坐”之法。 故“告亲”应设定为权利,不宜设定为义务,这才是良法。孔子“父子为相隐”之主张的合理性就在于:“沉默”性质的“隐”(不作为、无作为、不言)既没有直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又尊重了人们自己的家庭良心及亲情伦理,这不仅仅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也符合现代法律与伦理所普遍认可的正义观念与秩序追求。因此,儒家认为要谅解亲属的一方犯罪时另一方知情情况下不予告发举证,这种谅解或理解是有相当深层次的伦理原由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