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中国的思维范式(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新浪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周非
    阴阳五行 
    第一个轴心时代,古希腊的先贤和中国的诸子百家们都在建立一种认知世界、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所不同的是,西方人采用了一种分类法,中国人采用了一种综合法。中国的先贤们所设定的一些基本概念为太极、阴阳、五行。 
    先说太极。 
    老子在解释天地的由来及变化规律时,用了一个“道”,这样,这个“道”就有两重意思:万物生成之根本、变化是根源。这样的根本和根源是什么呢?《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是西周以前数千年人类形成的宇宙观。宇宙二字,是时间和空间的总称,中国人所说的天地、世界、宇宙,都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这一点,西方人不能比。中国人的综合思维,是时空一体、天人合一。老子这段话的意思,实际上是在谈宇宙的起源与发展,大意是:宇宙形成之前,有个“混成”之物(即“混沌”,又称“浑沌”),怎么描述它呢?老子的描述是“寂兮寥兮”,现代科学在进行宇宙(指空间的宇宙)来源的假设时,说它是“黑洞”,质量无限大、空间无限小的东西。黑洞发生大爆炸,宇宙就不断膨胀;宇宙膨胀有个极限,到了这个极限之后,宇宙又开始不断收缩,如此周而复始。老子的意思,正与此一致:这个“混成”之物,也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不断运动、变化。老子说,它是“天地之母”,即天地由来之根本、之根源。老子又说:我也不好给这玩意儿命名,就勉强给它一个字叫“道”,勉强给它一个名叫“大”,“大”不断发展,发展到极限,又返回,循环往复。 
    《老子》里又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就是“道”的出发点,“有”是宇宙万物,即“一、二、三、万物”,如此之“道”的原点,就是“太极”。太,是无限;极,是原点。“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的《系辞》,孔子及其弟子们解释万物起源时所用。 
    再说阴阳。 
    阴阳的说法,也是由来已久的,它是指万物内部所包含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一直变化,此消彼长、彼消此长。估计最早人们是看到一天的变化,白天是阳、夜晚是阴,时间不断变化,实际就是阴阳交替,每时每刻,都有阴、有阳。后来,这种观点被引进到万事万物之中。到了老子时代,阴阳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观念。“一生二”中的“二”,就是阴阳,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所以,《老子》说: 
    万物负阳而抱阴。 
    而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三”,阴阳的表现点,即变化中的一个截点。 
    伏羲做八卦图时,把事物用三条线表示:一条表示阴、一条表示阳,一条表示阴阳的变化,这个表示变化的,是两段,即表示是阴阳变化。 
    到了《易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就把阴阳称之为“两仪”,《系辞》说: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阴阳观点,推之于万物,确实非常实用。 
    其一,凡物皆有两种: 
    天地、雌雄、寒暑、刚柔、长短、上下、大小、轻重等。 
    其二,凡事亦有两种: 
    利弊、成败、正反、贫富、贵贱、好坏、真假、对错等。 
    再说五行。 
    “五”是数目。“行”有三种意思,一是事物的类型、方面;二是事物运行、变化及其状态;三是事物运行法则、变化规律。 
    五行的说法,其由来也同样不可考,目前所见的典籍中,以《尚书?洪范》记述为最早。按《洪范》的说法,周武王夺取商朝的天下后,为了治理天下,就向商朝的元老箕子请教,箕子分九次向他讲述了治天下的要点,即: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其中,第一次就谈“五行”,并说,这是治理天下的常理,当年鲧治水时,就没按“五行”原理去做,所以失败了,禹则是遵守五行原理,结果就成功了。由此可见,五行是基本道理,后面说的“五事”、“八政”、“五纪”等,是具体方略。 
    箕子所说的“五行”是: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五行观念是周朝以前就有的,至少在商朝是盛行的,箕子向周武王叙述其要点。 
    第二,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它们代表的五个方面的“普遍真理”,即水是往下走的,而且可以润物;火是向上烧的;木是可以曲直的;金是能断取他物的;土是长粮食的。一切事物的特点、特征,都可以归纳为这五个方面,然后遵循这些规律去做。 
    如《左传》中就说到,天下万物可分为五种,人民要能同时用好它们,少一样也不行: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由此可知,所谓“水、火、木、金、土”五行,并非指这五种实物,也不是指组成物质的五种元素,而是天下万事万物的五种性质。 
    春秋战国时期,五行观念已经相当流行,很多事物都被分为“五”,而凡是说“五什么”的,就表明该事物的全部,如“五音”,不仅指五种声音,亦指各种声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