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思想 >

教育名家名著:《二十四孝》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二十四孝》是中国元朝成书的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其中选辑了为封建王朝所称颂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用于培养儿童的封建孝德,并在民间广为传播。
    流行后世的《二十四孝》版本有几种,但多不著撰者。据古籍所载,对其最早的撰辑人,说法不一。概言之,主要有三说:
    其一,《尤溪县志》称,元时“郭居敬,八都小村人,笃孝好吟诗……常摭拾虞舜而下24人孝行之概,序而诗之,用训童蒙。”《大田县志》亦载郭居敬(字仪祖)撰集《二十四孝》。现在中国的辞书如商务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华版的《辞海》、台湾版的《中文大辞典》,均采此说。
    其二,清末对凫山人(潘守廉)在《女二十四孝图说并诗》的自序中说:“至元朝郭居业始将伊古以来孝行卓著者集24人,名二十四孝,以昭后世。”郭居业的籍贯事迹不详。商务1947年版的《辞源》和台湾版的《增修辞源》采用此说。
    其三,清人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称“坊间所刻《二十四孝》,不知所始。后读《永乐大典》,乃是郭守敬之弟守正集。”郭守敬在《元史》有传。其弟守正事迹,未能考知。在我国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汉语大辞典》、商务1979年修订本的《辞源》、台湾版的《文史辞源》,都注《二十四孝》的撰者为郭守正。此外,也有的辞书注《二十四孝》“不著撰人”的,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增补本的《辞渗》和商务1979年修订本的《辞源》。(此本《辞源》采取两说,一为不著撰人,一为郭守正)
    按以上所述元代成书的《二十四孝》有三种撰辑人的说法,是说的一个版本的《二十四孝》有三种撰辑人的说法呢,还是说的有三个不同撰辑人的三个版本呢?不大明确。据中国现在各部辞书所注的《二十四孝》的撰辑人,无论是主张为郭居敬或是郭居业,还是郭守正或是以为不知何人(如注“不著撰人”),但其列举的《二十四孝》的人物及其序列是一样的,都是写的“虞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郯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王祥、郭巨、杨香、朱寿昌、庾黔娄、老莱子、蔡顺、姜诗、王裒、丁兰、孟宗、黄庭坚。”按此,当是说的元代成书的《二十四孝》是一个版本有三种撰辑人的说法。但是我们未能查知各辞书所依据的这一版本,然据元代学者谢应芳《龟巢集》中《二十四孝赞》序云:“常州王达善所赞《二十四孝》,以《孝经》一章冠于编首。”可知在元代成书的《二十四孝》还有另种版本。另外,据元人张宪《玉笥集》中《题王克孝二十四孝图》,则知元时《二十四孝》一书,既有“序而诗之”的说与诗,同时也有了图。现在我们看不到元版的《二十四孝》,只就流传通行的《二十四孝》在这里进行述评。
    现查北京师大图书馆藏的明版《二十四孝图》是一个有图有说有诗的较好的本子。虽是明版,并未刊出明人所撰,谅是由明人基于元代传下来的《二十四孝》或稍加修订而重刻的。此书对于所辑的二十四个孝人的事迹,都加以标题,继之以叙说、歌诗和绘图。其排列人物的顺序与标题,如下:
    (虞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亲尝药汤、(周、曾参)、啮指心痛、(周、闵损)单衣顺母,(周、仲由)为亲负米、(周、郯子)鹿乳奉亲、(周、老莱子)戏彩娱亲、(汉、丁兰)刻木事亲、(汉、董永)卖身葬父,(汉、郭巨)为母埋儿、(汉、姜诗)涌泉 跃鲤(汉、蔡顺)拾椹供亲、(后汉、陆绩)怀橘遗亲、(后汉、江革)行佣供母、(后汉、黄香)扇枕温衾、 (魏、王裒)闻雷泣墓、(晋、吴猛)恣蚊饱血、(晋、王祥)卧冰求鲤、(晋、杨香)搤虎救父、(吴、孟宗)哭竹生笋、(南齐、庾黔娄)尝粪忧心、(唐、唐氏)乳姑不怠、(宋、朱寿昌)弃官寻亲、(宋、黄庭坚)涤亲溺器。
    关于其中的说、诗、图,在这里试举一例,如:
    单衣顺母
    周,闵损,宇子骞,孔子弟子,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二子单。”母闻,改悔。
    闵氏有郎贤,何曾怨晚娘,父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附图则为闵损在村外寒天御车,其后母在家中室内依偎着亲生二子。
    流传在清代的各本《二十四孝》,如清代新刻的传自元代《日记故事》中的《二十四孝》等,所述的孝人及其说与诗,与上述的明版《二十四孝图》完全相同,其图是大同小异,只是人物排列的顺序有些差别。总上所述,可见自元代成书流传至明,清间《二十四孝》的内容与形式。
    在这里需要提出的,于清末有所谓朱熹的《二十四孝原编》。这见于当时书商刊出的《三余堂丛刻》。现查这本《原编》所叙的孝人孝事及其说其诗,与上述的明版及通行于清代的《二十四孝》是全同的。按朱熹编撰《小学》,曾引录了前人所讲的一些孝人孝事,如虞舜、曾参、闵子骞、老莱子、黄香、陆绩、子路、江革、王祥、唐氏、庾黔娄、朱寿昌等,但这不能说明朱熹编辑了《二十四孝》。在经传史书与文集中尚未见到朱撰《二十四孝》之说。所谓朱熹《二十四孝原编》的“原编”,看来就是后人加写的。标出朱熹为撰者。是为了抬高该书的声价,以便推行和销售谋利。
    《二十四孝》成书于元代,并非一时凭空突然写出的。这有其社会历史、政治与文化条件。从社会发展史上看,早在氏族社会形成的血亲关系的家族就有了爱亲尊长的行为习俗,这便成为原始宗法制的伦理之“孝”,表现着天然血亲的亲子关系及其敬重父母的情谊。随之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及其国家统治者就把宗法制的“孝”改造为奴隶制进而为封建制服务的礼法或行为规范。例如周朝就宣告孝弟之道是上帝赐予的“民彝”。如此的孝弟之道成为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宣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他教育弟子要尽孝道,对闵子骞唯父母之命是从的行为称为“孝哉”。他的学生子夏深得其奥地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这很符合封建统治的要求。由此,历代封建帝王都尊儒,力倡孝道,作为立身、建国、育才、教民之本,不断地褒奖孝子孝妇。汉代建国。便宣称尊儒,以孝治天下,选举孝悌力田,以《孝经》作为教育的基础经典等等,维护汉朝一统天下的大儒董仲舒把儒学作为政治统治思想,把父子君臣纲常之道说成是天意,从而对儒学、孝道予以神学化,加强其统治力量。由汉至晋,士大夫们写出了不少的《孝子传》,表扬孝行,昭示后人。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演进,封建统治者日益加强其精神统治,至宋代便产生了理学,宣称封建纲常、儒学之道为天理,这就把已被神学化了的儒学进而使之哲理化。作为集理学之大成者的朱熹讲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君臣父子……岂不是天理!”他强硬地维护忠孝之道,声称“臣子无说君亲不是底道理。”朱熹幼时读《孝经》,便说“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后来撰辑《小学》引录了前人所述的许多孝子孝行,用来灌注封建孝德和培养封建孝行。元朝代宋而兴,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谋求统一与兴盛以及笼络人心,乃推行“汉法”,亦即实行儒家的政教思想与制度,特别是沿用自宋以来的程朱理学,大倡其忠孝节义之教。现在我们从《元史》和《元典章》等籍中看到元朝以朱学为国学,以朱注《四书》作为学校与科举考试的法定教材,奖励孝行,惩罚不孝的各种礼法与措施。《二十四孝》就是在上述历代封建王朝崇儒尚孝,编撰《孝子传》的传统下,特别是适应元朝礼法统治要求下而问世的。《二十四孝》作为灌输儒家封建孝道的蒙养教材,广泛流行于元、明、清时期,对于培养愚孝的思想行为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十四孝》之得以广泛流传,主要是适合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极力倡行,同时,在一般民众中也有较深厚的社会根基。此外,《二十四孝》在编纂内容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也是促使它广泛流传的一项重要条件。
    第一,《二十四孝》所选孝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时间上说,包括了虞、周、汉、魏、晋、唐、宋等各朝代的孝子。从社会地位和情况上说,上自帝王,下至公卿大夫、读书士子、平民百姓。有至贫孝亲者,有危难之际救亲者,也有官显身贵事亲者。从孝子年龄、性别上说,有老年、成人和幼童,还有孝男和孝妇。总之,《二十四孝》为各式各样人物都树立了孝行榜样。
    第二,《二十四孝》所选孝行事迹很典型、突出,故事情节动人,容易对读者、听者发生强烈的教育效果。如“亲尝药汤”一则,说汉文帝在母亲患病的3年中,日夜精心侍奉,甚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每次喂药,都要先亲口尝试。常言道:久病无孝子、良药苦口。而汉文帝3年侍奉母病不怠并亲尝苦药,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戏彩娱亲”讲述年已70的老莱子为使父母欢心,身着彩衣做小儿游戏舞蹈以及行路不稳而跌倒在地,博取双亲一笑。这个事例意在说明,在父母面前,永远要作孝子。“扇枕温衾”是说幼儿尽孝的事情。9岁的黄香在夏日暑热时为父亲扇凉床枕,在冬天寒冷之日用身体为父亲暖被。诸如此类孝行,典型而感人,使世人较易接受和仿效。
    第三,编写形式上颇具特色,便于儿童习读和在民间流传。所讲故事精短,每则只用三、五十字,最长者不过百字,文字通俗易懂。如“为母埋儿”: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再如“鹿乳奉亲”:郯子“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中取乳以娱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流传于世的《二十四孝》,多配以诗、画,更增强形象性和直观效果。配诗用五言绝句,无深奥典故,用俗言俚语,便于理解和记忆。诗、画之例,见前所举“单衣顺母”一则。这里不更多举。
    在封建社会里,孝道孝行具有二重性。它既表现了人民大众敬老养亲的正当血亲情谊与优良的道德操行,又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欺骗、愚弄人民大众的精神鸦片。可以说,人民大众培育的传统美德“异化”为统治人民大众的精神枷锁。封建阶级编撰《二十四孝》与广泛施教,正是巧妙地利用人民大众淳朴善良的思想感情,实现其维护统治秩序的卑劣目的。大部分孝子故事都涂抹上封建迷信色彩,宣扬因果报应,天赐神助。如写虞舜“孝感动天”:“耕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董永“卖身葬父”:“仙姬陌上迎,织缣偿债主,孝感动天庭。”郭巨“为母埋儿”:“掘地三尺余,天赐黄金一釜。”孟宗“哭竹生笋”: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还有些故事浸透着理学者们“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充满了戕害人性,不近人情的污秽泥垢。如:郭巨埋儿、吴猿饱蚊、黔娄尝粪等等。
    总之,《二十四孝》所竭力颂扬的孝子,是被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学者扭曲了的形象,所提倡的孝道孝行是典型的愚孝。涤除《二十四孝》中封建性的污垢,发扬中华民族淳朴美好的敬老养亲的思想感情和传统美德,是今天的人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王炳厢 张鸣岐)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