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张居正天性聪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中乡试举人,年22岁成进士,随之入翰林院作编修官整7年。明朝翰林院为国家储才重地,才高博洽之士咸集其中。张居正在翰林院期间,讲求政典,熟悉国情,博览群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然久不得志,遂归田修养6年,至36岁复出仕,历任右春访右中允、国子监司业、太子侍读、翰林院学士等官。隆庆元年(1567) 入内阁,时年42岁,为内阁大学士,兼管部事,先后与徐阶、高拱、李春芳等大臣共同辅佐穆宗六载。明神宗即位以后,升为首辅,独掌国柄10年。在此10年中,他以诸葛亮为楷模,辅弼并教育幼冲君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居正执政期间,有鉴于明中叶以来君主荒怠,权臣专擅,宦官干政,贿赂公行,政风大坏,道德沦丧,土地兼并,国防废弛,吏治腐败,财源匮乏,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与互相倾轧等局面,提出并发动和领导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史称“张居正变法”。这场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诸方面,取得了成就,使海内肃清,国防巩固,国库充实,“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 张居正既是一代政治改革家,又是杰出的宫廷教育家,在辅弼幼主时,一值精心辅导神宗的政教学习,培养其德性,开发其智识,训练其才能,并精心编纂了大量的宫廷教学教材,如《历代帝鉴图说》、《四书直解》、《经书直解》、《通鉴直解》、《谟训类编》、《大宝箴注》、《贞观政要解》、《女诫直解》等。同时在改革运动中,大力整顿官学和学风,推动了明中叶教育的发展。在长期政治与教育实践中,他写下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和政论文章,经后人整理汇编成《张文忠公全集》行于世。 《张文忠公全集》(原名《张太岳文集》)。该书由张居正之子张嗣修将其各类著述编辑而成,共46卷。其中奏疏13卷,书牍15卷,文集11卷,诗6卷,《女诫直解》一卷。奏疏前11卷,书牍前13卷,均为张居正入阁前的作品。有明万历年间的最早刻本,清代收入《四库全书》明代邓氏刻本增有《行实》一卷,后陶文毅刻本再增原序一卷。1935年商务印书馆经校点后,收入《万有文库》丛书。 《张文忠公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的学术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它对当时中国所有的主要学术,几乎无所不包,有法家的、兵家的、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学术。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民为邦本,固本宁邦”,对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进行改革,实以法为治,以德为教,选用贤能,整顿吏治;在学术思想上,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空谈无实,以为“学问既知头脑,须窥实际”,“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在经学方面提倡“信心冥解”,要有创造性的独立见解,反对“训诂之习”,倾向王阳明的“心学”,“惟是信心任真求本元一念,则诚自信而不疑者” 。主张“学在师心,不蕲人知”。认为识得“心体”只是“本觉妙用”。在教育思想方面,强调教育作用,主张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服务,经世致用,若“不兼乎经济,不可以利”。同时还认为道德教育和社会教化,应当辅之以法治,使德刑相济,“教化不行”,“虽有严令繁刑,只益乱耳”。教育在于培养国家有用人才,对于“别标门户,聚党空谈’的书院讲学要严加取缔,并毁掉书院以巩固各级官学教育。同时他要求加强官学教官考察与管理,并通过考核,裁减那些寄食官学且不学无术的生员,严惩“学霸”,乃至社会学者名流,只要他“以盲乱政”,攻击改革,则“芝兰当路,不得不锄”。主张改革科举取士以出身论人才的传统作法,要求根据士子的实际才能和政治立场选用人才,唯才是举。在教育内容上,其思想倾向于实用之学,同时亦注重理学教育传统,强调《四书》《五经》的学习。 《全集》中论述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的文牍以及论学书等很多,其较有实际影响的有《辛未会试录序》、《学农园记》、《宜都县重修儒学记》、《示季子郁修》、《请皇太子出阁讲学疏》、《答宪长周友山明讲学》、《答宪长周友山讲学》、《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 《答楚学道金省吾论学政》、《答罗近溪宛陵尹》、《答楚学道胡庐山论学》等名篇。以下分述评介。 (一)《辛未令试录序》,此篇作于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时张居正任内阁大学士,出任是年会试主考官,他在拟定考题之后,又亲自写了三篇标准答案(即程策)以示范诸生。考试完毕,遂写此文呈报,陈明他考试取士的经过和取士原则。该文指出:“试题必明白正大,无或离析章句以为奇异,无或避忌趋好以长谀佞。掄文必崇尚雅正,无或眩华遗实,以滋浮靡。有能综览古今,直写胸臆者,虽质弗弃,非是者虽工弗录。”主张以朴实无华的学风养士,并以是否有独立思考与见解来判断答卷和藉此取士。以为朴实之士可作为“帝臣”,“其尚一乃心,端乃志,毋作伪以乱真,毋矜名以示异,毋窾言而不中其实,毋诡故而不近人情。宁拙而迟,毋巧而速;宁有瑕而为玉,毋以玉而为石。忠信直质以事其上,若是斯可以为帝臣,而无负于今日之举矣。”表明他的取士标准是以忠信直质为尚,文风以直抒胸噫为佳。这对明代初期以来八股考试只重文字、形式的学风是一大突破。该文还指出,士有才而得不到发现和取用,是考官的过失;如果标准既立,规章已明,士不遵循,固守陋习。是士子的错误。强调取士在于朝廷,上行下效,因此改革学风,崇实尚朴尤当必要。 (二)《学农园记》,该文是张居正归田修养时从事农耕的有感之作。它批评世间读书人以稼穑为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以为农不足学,故绮衣灿烂,钟鼓僎玉,只知享受,而不知农耕之艰,实际上是真不知耻。该文指出,农耕是生民之本, 自古以农兴国,天下方能有治。如果国家没有农业作为基础,治国安邦无从谈起,社会道德也无以建立。因此主张改变轻农意识,要求读书人关心农事,并以农事作为教育内容。 (三)《宜都县重修儒学记》,该文亦为张居正归养故里时所作。在本文中,张居正充分肯定地方官建立县儒学的行为,并指出地方学校的建立有移风易俗、“整齐人道”、“敦礼义而风元元者”的意义。教育是国家政治之本,“夫教化不行,礼义不立,至于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将无所措手足。当此之时,虽有严令繁刑,只益乱耳,乌能梂斯败乎?”并指出,自孔子死后,夫子之学绝,学者溺于见闻,只得其糟粕,至于修身正心的真切笃实之学遂废,而训诂词章之习兴。故“学术之敝,必改而新之”。改革学风和教育,要从“学本诸心”着手,因为训诂词章之习假于外而忘其心,这种心外之学“只见其愈劳愈蔽”,无益于国家之治。 (四)《示季子郁修》,是张居正的家教著作之一。郁修是张居正的小儿子,自幼聪颖过人,但自登科及第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高骛远。有鉴如此,张居正致书责教之,要求郁修除狂习,崇笃实,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学业,养成良好的扎实学风和朴实谦逊的品德。此文情理交融,现身说法,责劝兼施,言真意切,既父亦师,所以为时人所推崇。 (五)《请皇太子出阁讲学疏》,这是张居正在隆庆四年 (1570)力劝穆宗让皇太子朱翊钧出阁就傅的奏疏。朱翊钧时年8岁,穆宗以为待其10岁再出阁从师就学。张居正力陈教理,以为“人生八岁,则知识渐长,情窦渐开,养之以正,则日就规矩,养之不正,则日就放逸”,并认为自古以来中国宫廷有早教传统,而且皇太子的教育关系国家政治大事,故“作圣之基,以豫养而成天下之本,以早教而端也。”“早一日则有一日培养之益,迟一年则少一年进修之功”。这种及早教育的观点,在理论上阐述了人与教育的关系,也体现了他以教育作为国家政治基础的思想。后来,穆宗听取他的建议,并让他担任具体教育工作。张居正在教导朱翊钧(后为明神宗)的12年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出许多有见地的教学思想。 (六)《答宪长周友山明讲学》与《答宪长周友山讲学》,此二文是张居正论学书。在文中,张居正提出为学须讲实际,明确表示反对空谈无实的假道学。要求学者“离是非,绝取舍,而直认本真之为学。”表明他对当时的讲学所持有的立场与态度。 (七)《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这是张居正推行变法改革时锐意整顿学校教育的政论文章,作于万历三年(1575)五月。作为张居正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内容要在改革教育,整顿学政。 该文指出:“养士之本,在于学校,贞教端范,在于督学之臣”。学校养士关系国家官僚队伍的建设,加强学校整顿对于改良吏治尤为重要。而学校的治理整顿,必须依靠督学官,即负责地方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教官人员。然而,“近年以来,视此官稍稍轻矣,而人亦罕能有以自重,既无卓行实学,以压服多士之心,则务为虚谈贾誉,卖法养交,甚者公开倖门,明招请托,又惮于巡沥,苦于校阅,高坐会城,计日待转。以故士习日敝,民伪日滋,以驰骛奔趋为良图,以剽窃渔猎为捷径,居常则德业无称,从仕则功能鲜效。”这种现象由来以久,以致要想振作,要想改造,举步维艰。有意改革者,未待采取行动,就已被众口所伤,而因循苟且,随风逐波之人,却往往博誉一时。“故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非但教官系统颓靡致此,“盖今之从政者,大抵皆然”。由此,张居正在该文中提出学校改革,首先要从督学官抓起,并且由中央吏部将天下提学官通行考察,罢庸选能,使其任者称职,然后全面推行学校教育改革。当提学官进行考察调整之后,就该对府州县儒学教官进行考核了。文中指出,由于考贡之法太疏,管理不力,以致士之衰老贫困者始从事教授之职,“精力既倦于鼓舞,学行又歉于模范,优游苟禄,潦倒穷途,是朝廷以造士育才之官,为养老济贫之地,冗蠹甚矣!”有鉴如此,加强对儒学教官的考核,使学业荒疏、精力衰竭、以及“不堪师表者”统统黜落,以保证儒学教师队伍的质量。 对教官整顿之后,张居正在文中提出了十八条具体改革学校的措施。它包括对办学目的、办学方向、学规管理、教材范围、督学检查、教官职责、学生名额、入学条件、裁减生员标准、学生待遇、学校考试、武学整顿与管理、乡试名额与乡试规定等各个方面。 在办学目的方面,要求以经术造士,儒学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以需来日之用”,故不许“别标门户,聚党空谈”,或“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招他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败坏学风。在目标方面,指出“敦本尚实,行谊著闻”,“孝悌廉让”,是作士的基本标准,“虽文艺稍劣,亦必量加奖进”,否则平日“不务学业”,“败伦伤化”,或造谣生事,则属于开除处罚之列。 在管理方面,要求以明初《卧碑》作为准则,在学生员不许议政干政,不许结众滋事。学习内容以经术为主,“说书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尚。”教材范围包括《四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及当代诰律典制等书,以此“课令生员诵习讲解,俾其通晓古今,适于世用。”规定考试,不论是学校内部的考试还是乡试,都必须严加管理,如有考场作弊者,概“问罪革黜。”同时,通过考核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果在校学生考试“不谙文理”,则根据在校时间的长短,予以发配充吏或革黜为民,取销学籍。学生的入学考试,在资格上要严格把关,不许“诈冒籍贯、投充大学”,儒学生员升贡太学,更要务求名实,反复考核。至于校舍损坏,要量工修理,“其斋夫、膳夫、学粮、学田等项,俱要以时拨给,不许迟误克减。”至于武学、社学师生,“一体考校,务求明师责成。”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作为张居正教育改革的纲领与措施,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注重从实际出发,严格各种考核督查制度,以整顿学风,端正办学方向,目的明确,管理条例分明而具体,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教育改革经验与传统。该文的全篇思想贯穿了法家的精神和儒家的重人思想。张居正曾在《辛未会试程策二》讲:“夫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法之不行也,人不力也。不议人而议法,何益?”“祛积习以作颓靡,振纪纲以正风俗,省议论以行国是,核名实以行赏罚,则法行如流,而事功辐辏矣。”该文的教育改革措施多倡法家的信赏必惩,综 名实,强调它的可操作性。据有关历史资料证明,该文的思想和措施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均予以贯彻执行,对明代中叶的学校、书院、学风、教官的整顿,产生了重大影响。 (八)《答楚学道金省吾论学政》,这是张居正的一篇论学书。该文提出了一个关于如学习孔子与现实需要相联系的问题。认为孔子平生所志惟在东周,因其道不行于世,乃修《春秋》以存周代的典章制度,这并非周法独善于前代,而是周礼适合于时世的需要。所以学习孔子,要在遵祖宗法典,修明政治,而不是“好言上古久远之事,以异超为高。”张居正指出:“窃以为今之教士,与士之为学,皆不如不谷所以事上致理者,而后有德于遵孔子之义”,要求学校教育均要以“事上致理”为原则,以实行实学来改造空谈无实、好高骛远的学风。 (九)《答罗近溪宛陵尹》,是张居正与当时著名的阳明学派后学罗汝芳的论学书。罗汝芳字惟德,号近溪,他的学术思想来源于颜钧,是王艮的再传弟子。他主张“以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为的,以天地万物同体彻形骸忘物我为大”。 曾知太湖县,出任宁国府等,讲学于广慧寺、两浙、闽广等地。张居正倾向王阳明心学,但他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在此论学书中指出:“学问既知头脑,须窥实际;欲见实际,非知锁细至猥俗至纠纷处,不得稳贴。……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非意之也,必洞于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分,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主张学问必须与实际生活、人情物理联系起来,扎扎实实的使学问有用于实际,使学问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因为“道不远人”。据此指出“以见为默证”的方法,是不可信,也是不可取的。 (十)《答楚学道胡庐山论学》,在此论学书中,张居正批评“近时学者皆不务实得于己,而独于言语名气中求之,故其说屡变而愈淆。”以为学问均须以事物为根本,而事物之理总是客观存在的,尽管理一而名异。因此,学者不应当在言语概念之中做学问,而应当在事物之中求其理,以期有用于世之用。 《张文忠公全集》中还有许多篇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是值得介绍的。如《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辨》,提出学术与教育应以富国强兵为效用,批评时人不知王霸之术,故“学术不明。高谈无实,剽窃仁义,谓之‘王道’,才涉富强,便云‘霸术’,”从而使教育只偏重于义理心性无实之谈,于富国强兵了无干系。又如《荆门州题名记》,指出道德的基础是物质财产的丰富,“财赡则礼义生”,后世学者歪曲孔子关于“不得已”才“去兵去食”的观点。不从富国强兵的积极方面考虑礼义和道德修养,相反却从孔子‘不得已”的观点立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过份夸大道德教育的作用,以致造成败兵亡国的恶果。在本文中,张居正要求道德教育应以积极态度去考虑正确引导“人欲”,教育要着重于国家的“足兵足食”,同时道德教育必须与法治有机联系起来,抛弃“无欲之教”的陈词滥调,而以“务强为根本”。所有这些,都有革新宋明理学教育观念和教育价值观的积极意义,故时人称张居正的学术为“新学”。 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使明王朝政治、经济、国防、教育等出现了复苏,改变了从前的危机局面。但随着他死后,反对派重新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张居正的改革,并使张居正的著作不得传于世。直至明末,封建王朝危机四伏,摇摇欲坠,统治集团才如梦初醒,期待有张居正再出现,因此为张居正平反昭雪,并准其著作刊刻流布。在清朝,《张文忠公全集》多次翻刻,尤其在清末和民国年间,不仅翻刻本增多,而且有单行本相继问世,研究其学术思想的著作也日见于世。如清末民初,著名维新派梁启超则大力推崇,以为张居正是明代唯一称得上的大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政治家之一。由此张居正的著作及其思想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张文忠公全集》亦被列入国学丛书。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的《明代教育论著选》,选辑了《张文忠公全集》的教育论著数篇。郭齐家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一书有专节论述张居正的教育思想。(毕 诚)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