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儒家身心观发微(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孔子2000 佚名 参加讨论
    作者:韓星 
    摘要:與身心有關的概念有身、心、心神、心性、情性、心志等,身心的互通機制主要包括感通和气机。儒家身心關係是多維的,重要的有形神合一、身心一如、身心一體兩面、養體與養志、大體與小體、身心為仁、為己與反己、身心為仁、身以心為本、殺身成仁與捨生取義、心統性情。儒家的身心關係最終要落實在人生和社會實踐當中,體現為通過身心修為達致人格的建構。孔子很注重身心全面發展的“成人”教育。《大學》把修身看成人生根本。在修身過程當中,儒家處理“情感”以中道為原則,以中和理想目標。儒家對待“欲”提倡中道的寡欲、導欲、節欲。儒家身心修為強調下學上達,在百姓日用當中體驗天道性命,体现为超凡入聖的聖人境界,形成了希賢希聖的理想人格追求。 
    关键词:身;心;身心互通;身心關係;身心修為;人格建構;修身;中道;下學上達;聖人  
    一、身與心及其相關概念 
    身。《說文》:“身,躬也。象人之形。”清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上》:“人自頂以下,踵以上,總謂之身。頸以下,股以上,亦謂之身。”《字彙·身部》:“身,軀也。耳目鼻口百體共為一身。”《九經韻覽》:“軀也。總括百骸曰身。”這些都說明身的本義是人的軀幹。相關文獻如:《詩·秦風·黃鳥》:“人百其身。”《論語·鄉黨》:“必有寢禮,長一身有半。”《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禮記·哀公問》:“身也者,親之枝也。”《禮記·祭義》:“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身”除了表示形軀的基本意思之外,還有與儒家身心觀有密切關係的一些涵義值得我們注意,諸如“生命”、“性命”:《楚辭·離騷》:“鮌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體驗”、“實行”:《孟子·盡心上》:“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趙岐注:“身之,體之行仁,視之若身也。”“擔當”:李贄《戰國論》:“中有賢子自為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 
    在中國思想上,與“身”相近的概念有“體”:體驗、體察、體認、體貼、體會、體恤、體諒、體行等。“軀”: 軀體、軀幹、軀殼、血肉之軀、軀量(身材)、軀躬(引申指生命)、軀命(生命)、軀材(身材),軀身(身軀)等。“躬”:反躬自問、躬行實踐、事必躬親、鞠躬、躬身(俯屈身體,以示恭敬)、躬體(身體)、躬先士卒(身先士卒)、躬自(自己)、躬行(身體力行,親身實行)、躬化(以自身的德行感化別人)等。與“身”相關的概念有食、色、性(性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等屬於生物本能方面的。 
    可見,“身體”在中國思想中有狹義即形軀結構的含義和廣義即統攝形、氣、心而為形神相合、身心一體的生命整體的含義。 
    心。“心”分為(1)有形之心的心臟,處在胸部左側肺部之中,屬於血液循環系統中的重要器官。《說文·心部》:“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這裏以心配土,土為中央,表示人心不僅是身體五臟四肢的主宰,而且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中樞。(2)無形之心的,表示人的靈性,人的智慧,人的心靈與精神世界,相當於現在的思想、情感、意識,乃至態度、性格和意志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即認為心是思維器官。《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即認為心為身體的主宰。《禮記·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易經·系辭》中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詩經·小雅》中有:“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管子·心術》:“心也者,靈之舍也。”在漢語辭彙中,大凡與心有關的都會有“心(忄)”作為部首。如思、慮、想、念、愛、恨、怨、忿、欲、愁、悟、悔、懼、怕、驚、恐、忘、戀、恩、恕、悲,性情、意志、惆悵、惋惜……等等,無心便不會有“情”,無心便也不會生“恨”,思、慮、恩、怨、驚、恐、悟、悔都源於心,又心可以表達意志、情感、態度、性情。與“心”相關的概念有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屬於心理方面的。吳興明對中國思想中“心”的整體有這樣的描述: 
    “心”,是含知、情、意、理一統的“心”,或者說,心就是與身相對並內轉相聯、可互為轉化的自然之心。“心”有形上之維,所謂良心、良知、良能、“最初一念之本心”,有人心和道心,有情和理,有知、情、志、欲、意,有德性之知和聞見之知,心之根據有性、有命,心之安放處有心胸、心宅和靈台,心的性靈化有魂、有靈、有神,心與身之貫通、與天地之貫通有氣、有道,有身心無我、人我宇宙的呼應、相通和交感。 
    漢語中凡帶“心”字旁的文字都與“心”相關聯,此種文字有對人生在世的種種心態、意緒、心情、情調的最為豐富、細緻、入微的表述。但是,所有這些對“心”的描述和分疏都不是一種反思性的認識分疏,更不是一種心理學的確認和描述。……良知、良心、心情、性靈、情理等等所談論的仍是一顆活生生的人心。以中國人的心學觀看西方,可以說西學中的“心”已經死了,它在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對象化分割中已“不復見全牛”[①]。 
    心神。《淮南子·精神訓》說:“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淮南子·本經訓》說:“故至人之治也,心與神處,形與性調。”《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大惑論》:“心者,神之舍也。”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著人的精神變化;神是心的活動或產物,心對精神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作為一種抽象的、變化無方的精神力量,“神”主宰生命、發起功用的根源所在就是“心”。所謂“神”可以理解為作為總名的“心”的形而上層面[②]。如果形象地比喻“心”與“神”的關係,“心”就象蠟燭的火苗,“神”就象火苗散發的光輝。 
    情與欲。在早期儒家思想世界,“情”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與心相關、與身相涉,生於性而與氣相通,與欲相連,即與心、性、身、氣、欲共同構成活生生的身心整體。只是秦漢以後逐漸出現了揚性抑情的傾向,到宋明儒者手裏發展到了極端,導致純粹形而上的心性、天理與身體、情、欲的對立。《禮記·禮運》說:“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七情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是人所不可避免的。《說文》解釋“欲”:“貪欲也。從欠,穀聲。”徐灝箋曰:“人心所欲,皆感於物而動,故從欠。欠者,氣也。欠之義引伸為欠少,欲之由所生也。”“欲”即是一種生命本能的渴求,是人這個物種的屬性。它與生俱來,與生俱在。《禮記·曲禮》:“欲不可從。”孔穎達疏:“心所貪愛為欲。”《禮記·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呂氏春秋·貴生》首先提出六欲:“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東漢高誘注釋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見,六欲是與人是身體相關的,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這些欲望與生俱來,不用人教就會。後來有人把這概括為“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六欲。 
    “情”與“欲”的關係是。情畢竟不等於欲,情與欲還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現,屬於人的心理活動範疇;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屬於生理活動的範疇。有一句諺語說:情太切傷心,欲太烈傷身,說明情與欲分別屬於“心”與“身”兩個聯繫密切但又不同的領域。其次,情與欲互動互補,相輔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滿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悅也有賴於欲的滿足。 
    心與性。“性”的概念出現很早,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現的“生”字,就是它的雛形,原義是指生命和性命。《說文·生部》:“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後來,人類認識到心是人的生命中的最重要的東西,加了“心”,成了“性”字。《說文·心部》:“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從心,生聲。”《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也。若木性則仁,金性則義,火性則禮,水性則知,土性則信。”又《通論》:“性者,生也。”在儒家的身心論域中,“性”居於最根本的位置,它上與天、天道、天命相連,下與心、情、身貫通。《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二程說:“稟於天曰性,而所主在心。才盡心即是知性,知性即是知天矣。”(《二程遺書》卷十八)孟子認為修身是由盡心、知性、知天的連續過程,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表及裏的循序漸進的全身心的生命實踐過程。 
    情與性。關於“情”與“性”,可以上博簡《性情論》為例說明。上博簡《性情論》討論性情問題是在身心合一、即情顯性的前提下發揮的,強調性情渾然天成,不假人為之本然狀態,“凡假,偽,皆出於知情、身心的兩離。所以,誠或聖,強調的即是情感實現上的真實。樂教的作用,正在於此人的實存(知情、身心)的整合。”[③]朱熹強調對待“性”與“情”要用中和之道,並提高到天理的高度:“情之未發者性也,是乃所謂中也,天下之大本也。性之已發者情也,其皆中節則所謂和也,天下之達道也。皆天理之自然也。妙性情之德者心也,所以致中和立大本而行達道也,天理之主宰也。”[④] 
    心與志。《說文》:“從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毛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說明“志”是“心”的有方向、有目的、全身心的發動。《尚書·盤庚》:“若射之有志。”疏曰:“如射之有所准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論語·述而》:“志於道。”朱熹注雲:“志者,心之所之之謂。”《論語·為政》載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錢穆釋“志”為:“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標上而向之趨赴之謂。”[⑤]這是精到的。郭店楚簡《成之聞之》描述心與志的作用雲:“凡人雖有性,心無定志,待物而後作,待悅而後行,待習而後定。”人的心志要等待外物的作用而後“作”。作,興起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