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蕴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中国古典文学概述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定义。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文化中极具强烈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文学广义的是指自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国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学事件,文体起源与发展历程,文学运动、流派,文学理论,作家作品的考据、研究等等。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二、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内涵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周易·文言》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
    以民为本、敬德保民。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先秦时期,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学以“ 仁”为核心,提出要爱人、尊重人,反对“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暴君暴政,主张“发政施仁”,使百姓能够“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国文学关注民生,反映百姓的苦难,如《诗经》中的《十五从军征》、《君子于役》、《何草不黄》等。在以后时期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与愤怒,展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随着理论水平的不断完善以及对文学研究水平的不断加深,学术界逐渐认识到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主要是以审美功能为基本功能的一个立体化的功能系统。文学的社会功能,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文学可以并且已经承担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中国自古以来就意识到了文学的思想道德教化功能,这种现象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一)爱国理念的体现。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早在历史典籍《战国策》中,就出现了“爱国”一词。屈原是早期爱国文学者的一个代表。《离骚》是屈原最宏伟的诗篇,是他自全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诗中尖锐地抨击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贞。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这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反映。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品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这值得当代人学习,汲取其精神滋养。
    (二)厚德载物的道德提升。《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大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写道:“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集孝、悌、忠、义、礼、信、诚等诸多道德于一身,几乎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厚德载物”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厚德载物”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概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要和谐协调的深刻认识,是播种和谐的种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自强不息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乃至每个生命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中,表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主题。《山海经》所载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神话,《淮南子》中记载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以及《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的神话都反映了中华儿女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总之,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的洗礼,反而愈挫愈坚,愈久愈强的优秀品德,是民族崛起的支柱、发展的动力。
    (四)追求进步的人格完善。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中蕴含的对人类生存的认识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学对人类的诠释,主要表现于对人类多面性的理解、对人类主体性的追问,以及对个体存在方式以及状态的反思。“文学能传播一种特殊信息,即能揭示人的心理和灵魂深处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极为隐秘的心理机制,呈现人类心灵的辩证法。人类多亏创造了文学艺术这种形式,才得以深刻而细致地理解人的心灵、情感和思想,从而有可能饱览灵魂的奇情壮采,领略生命的万千风情,去最大限度地认识人、理解人。文学作品不仅帮助人认识人生,而且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人物形象的人生轨迹、命运归宿,往往对树立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宝贵财富,古典文学对人主体精神的滋润是多元的,对人品德的培育是全方位的,深入挖掘中国古典文学蕴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助于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助于把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从而真正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龙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