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张载《西铭》中的逻辑主线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熙宁三年(1070年),张载回归故里,专事著书立说,撰《砭愚》和《订顽》分别悬挂于书房的东西两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程颐见后,将《砭愚》改称《东铭》、《订顽》改称《西铭》。《西铭》由此得名,并被张载收入自己的代表作《正蒙》的尾篇《乾称》中,成为该篇的首章。
    通读《西铭》可以看到,全文共分六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乾父坤母”。这是全文立论的高度和根基。在宇宙秩序、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的相互通约中,奠定了把社会秩序视为家庭秩序的恢宏基调和本体前提。张载是一位气本论者。“天人一气”,气是宇宙本体,万物与人类都是气聚之形。人与万物一样处于天地之间,具有共同的存在根基和本原。这是对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定位。
    第二个层次:“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在人由本体层面进入存在层面、成为现实之人的转向中,“乾父坤母”的本体框架决定了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规定也就是人与万物共同具有的天地之性。张载的这种做法不仅加固了宇宙秩序与社会秩序之间的联系,而且预示了人生的意义、价值和追求就是将宇宙秩序贯彻到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之中。
    第三个层次:“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乾父坤母”的宇宙背景和天地之性的先天本性先天地注定了人与宇宙万物和人与人之间割舍不断的亲缘关系,致使以民为同胞、以物为朋友成为人与生俱来而无法选择的行为追求和交往方式。张载认为,人与万物一于气,人在天地之中一方面与万物“混然中处”,一方面又“得其秀而最灵”。人在天地之间的特殊处境不仅决定了人与万物的亲密无间,而且决定了人有责任而且有能力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把他人当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同胞,视万物为自己的亲密朋友和伙伴。至此,《西铭》的理论重心转换到了人类社会。
    第四个层次:构建社会共同体。“乾父坤母”的宇宙背景和“民胞物与”的交往原则具体到人类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便是构建彼此相爱、和睦相处的社会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大家庭中的仁爱和秩序是以划分管理与被管理,被他人尊重与尊重他人的上下、尊卑界限来完成和实现的。显然,这部分的重点是社会秩序,侧重社会秩序与家庭秩序的相互通约。通过将社会秩序家庭秩序化,张载不仅论证了宗法等级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使其变得容易接受和便于实行。
    第五个层次是: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沿着社会秩序与家庭秩序可以通约的逻辑,张载将家庭的和谐视为社会共同体和谐的落脚点,坚信社会和谐从家庭和谐做起。基于这一构想,为了臻于人人相亲相爱、井然有序的理想境界,使大家庭的理想变为现实,他把希望寄托于加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上。在这里, 基于社会秩序家庭秩序化,张载将社会和谐归结为孝道的发扬光大。
    第六个层次:安身立命之所。在家尽孝、服从父母,推而广之便是服从君上和等级名分,也就是安于自己在社会共同体大家庭中的位置。这是确保家庭和谐而对每个成员的具体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只有安于在大家庭中的位置,才能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为了保障大家庭的和谐,也为了确保道德践履的高度自觉和积极主动,张载劝导人们树立豁达的人生观。在领悟了人的富贵贫贱皆由禀气而定、不可改变之后,贫贱者应该把困境看作是上天安排自己培养道德、磨练意志的机会,虽苦无怨地安于自己的位置、听从命运的安排。在他看来,这不仅有利于共同体大家庭的和谐、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人栖身于大家庭中而安于自己的位置就等于找到了最佳的安身立命之所,可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道德上的满足,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活着的时候顺天听命,心甘情愿地受苦受难;临死的时候内心宁静,无所怨恨。这便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与“乾父坤母”的宇宙境界和“民胞物与”的天地境界合而为一。至此,家庭和谐定格为个人的内心和谐。在这里,张载旨在从道德修养的角度让人安于自己在大家庭中的位置,根据自己的身份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这是确保共同体大家庭和谐的前提,也是大家庭中每位成员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从上可见,《西铭》反映了张载试图通过提倡孝道来整顿社会道德、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围绕着这一宗旨,《西铭》将社会秩序视为家庭秩序,整个论证由宇宙秩序到社会秩序,再到家庭秩序,致使宇宙秩序、社会秩序与家庭秩序之间一脉相承,三位一体。
    就思想内涵和理论宗旨而言,《西铭》表达了爱的主题,也就是“民胞物与”。通过“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无怨无违的依次推进,致使爱贯穿其间。爱是《西铭》的逻辑主线,从宇宙境界、天地境界、人性境界、人生境界最终落实到伦理、道德境界。在这里,如果说宇宙、天地、人性和人生境界是背景、是前提的话,那么,人生和道德境界则是结果、是重心。因此,在表达爱之主题的时候,张载把重心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通过宣称人与人同禀一气而生,皆是同胞兄弟,进而让人“立必俱立”、“爱必兼爱。”(《正蒙·诚明》)必须指出的是,《西铭》所论之爱是一种等差之爱。《西铭》的主要目的是把宗法等级社会描绘成一个大家庭,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不同说成是家庭成员内部的分工。为了使这个大家庭得以安宁,家庭内部所有成员都必须服从大家庭,也就是宗法社会的整体规划。
    《西铭》的理论根基———宇宙秩序、社会秩序与家庭秩序相互通约是理学家的共识,反映了多数理学家的共同愿望。正因为如此,《西铭》受到二程、朱熹等一批理学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经由他们的宣传,《西铭》及“民胞物与”说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作者:魏义霞  单位:黑龙江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