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中国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对于答案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第一个提出“四大书院”说法的是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他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书院。不久后,理学家吕祖谦也提出了“四书院”的称呼,但他的答案则是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和睢阳书院。两个人只有在岳麓书院上达成了共识,因此,后人也把岳麓书院称作“四大书院之首”,甚至“天下书院之首”。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的岳麓书院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至今已越千载。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大师张拭主持书院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民国元年废学堂,拟在书院旧址创办湖南大学未成。1926年,复以书院旧址创办湖南大学,后被日军飞机两次轰炸,炸毁斋舍及御书楼。1945年后,柳士英等曾主持修复。1981年至1986年大修后,已复旧观。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书院最兴盛时期,曾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庭院前碧翠中穿过的是道贯溪,傍溪而行的是朱熹当年往返南康的古道,朱熹迎送生徒的枕流桥卧伏于溪上。其实,白鹿洞书院原本是座很简朴的山间居舍,灰墙青瓦,石阶木檐,所有的门窗都向青山敞开,读书人来到这里,随意散落溪涧林间,于青灯蓝卷,找一条路通向世俗或文化的天堂,悟道功成后,选一种方式向庭院道别,或捐田修舍,或勒石立碑,以示报恩明志,这座庭院也就因此而精魂不散,代代相传,百代之后仍然有人前来瞻仰、凭吊。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的嵩阳书院在宋代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在我国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南京书院,位于商丘县城南。商丘在唐供称为睢阳,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格为南京。l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宋仁宗初年,著名文学家晏殊出任应天知府,聘请著名学者王洙为书院“说书”,应天府书院在他主持下“其名声著天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应天府书院改为府学,晏殊又聘请因服丧而退居睢阳的范仲淹执教,任教期间,范仲淹撰写《南京书院提名记》。可惜随后在靖康国难时(公元1126年),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应天府书院被毁,学子纷纷南迁,中国书院教育中心随之南移,应天府书院没落。历朝虽有人曾重修书院,但未能成功,今天应天府书院只剩下残存的建筑,供人瞻仰。 撰文/编辑 王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