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家教的目的不同 现在家教目的是学习,孔子家教目的是做人。 现在家庭教育主要做的是什么,是给孩子实习功课。我们说“家教”,就是给孩子请个家庭教师,给孩子实习文化课。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但不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在学校是学知识,在家庭是学做人。家庭教育把孩子做人培养好了,学习自然不必太操心。 孔子教子,没有为着直接的目的,说学诗就会怎样,而是做长远的打算。是为孩子将来社会的生活能力着想。我们现在的家长,是为现在自己的面子着想。 孩子考一百分与考九十分有多大区别,可以说与孩子将来的幸福并无多大的妨碍,所妨碍的只是现在家长的面子。 我们的家长是为自己的面子,来赌孩子的未来。人生的幸福感与知识的多少和地位的高低无关,而与做人的能力直接相关。孔子教育孩子学诗,学礼,正是学做人能力。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传授一门学问:“人学”。 法国著名学者卢梭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为什么说是最有用?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必然要与人打交道,对“人”这门学问是应用最多,最重要的。 为什么说是最不完备?因为社会科学很多,而还没有“人”学这一门学科。也没有哪个学校传授这一门学问:“人学”。关于“人”这门学问,现实中我们往往是靠自己摸索,而没有人专门来传授这一学问。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是靠一个人靠自身的实践可以掌握的。很多人就是在做人处世上吃尽了苦头。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完全来源于自身的实践,那么他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知识,就需要1000年。而这些知识,一个小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就可以掌握。知人处世,是比加减乘除复杂得多的学问,却没有人教授。我们的孩子就像盲人骑瞎马一样,在社会上行走。 现在,我们对书本知识的学习非常看重,特别是学校考试的科目知识,学生更是耗尽心力。而这些知识对学生一生有什么用处呢?很多是无用的。而对孩子一生有重大作用的做人做事的知识技能,学校却并没有传授。学校没有传授这一门学问。家庭教育就应该承担这一门学问,而且是主要的责任。 现在家庭教育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孔子的家庭教育关注的是孩子的做人。做人基本的能力是会言、能立。 那么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做人能力呢?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就像孔子那样,教孩子会言、能立。 第四、家教的内容不同 现在家教是教知识,孔子家教是教言立 我们先谈第一内容:会言。 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为什么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呢?《诗》在古代是非常普及的读物,是人们在社交、外交等交谈中都要引用的话。《诗》语言表现力强,有丰富的内涵,引用诗句,一是可以增加语言的魅力,二是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左传》的记载中,各国使节说话,大都要引用诗句,这已经成为身份的象征。 例如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能专对”就是不能恰如其分地应用。在言谈中引用诗句,就象现在说话时要运用词语一样,词语丰富与否,能看出一个人的学识,语言表达能力。 《论语》中有几章记载,引用到《诗》: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什么“告诸往而知来者”就可以言诗了呢?因为诗是高度概括的语句,表现力强,内涵丰富。不懂诗的寓意,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如《宪问篇》有一章记载: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是哉,末之难也。” 如果我们不懂诗,就很难理解二人说的话。 “深则历,浅则揭”的意思是:水大冲进江心,水小高举在上。深指大的支流,浅指小的支流。历,《韩诗》曰:“至心曰历”。揭,高举。如揭竿而起。 “果哉,末之难矣”的意思是:“结果,是因为树梢茂盛啊。”末,树梢。难,读音为“挪”,茂盛貌。 这章的意思是:孔子在卫国时,有一天在家里奏乐,有个担的人路过他门口,听到他奏乐声,就说:“这个奏乐的人有大志向啊。”听了一会说:“大固执了,没有人知道自己,自己知道自己就行了。‘深则厉,浅则揭。’——大支流流进济水,冲进了河心,看不到的;小支流流进济水,反而流在水面,能被人知晓。”孔子说:“我心中永不敢忘的,是将自己的愿望实现。” 俩人打的是哑谜,不懂诗,是不能理解的。要想理解二人说的话,必须先理解二人引用的诗。担筐人引用的诗是《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的:“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说匏有很多叶,济水有很多河流,大支流冲进济水,沉在江心,小支流流进济水,反而被抬举在上。用来劝说孔子学术深,就不易被人接受,学术浅,反而易被世人看重。 历来都是曲高和寡,越是高深的真理,越不容易被世人接收。楚王曾经问宋玉:“我也感到你很有学问,但是为什么没有几个人赞同你,理解你呢?”宋玉说:“楚国都城有个善唱歌的人,当他唱下里巴人等流行歌曲的时候,能应和的有几千人。当他唱阳春白雪这些高难歌曲时,只有几个人能应和。越是好的能了解的人越少啊!” 孔子说:“果哉,末之难矣!”引用的诗句是什么呢?孔子这里是化用诗句,化用的是《诗·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树叶的目的就是结个果。这个愿望在心中藏着,永远都不会忘。 孔子心中不忘的是什么,道行天下。他说“结果是因为枝叶茂盛”,没有繁盛的枝叶,不可能结果。意思是说,没有多次的宣传,没有多次的碰壁,“道行天下”这个果是永不会结的。 不懂诗,不但不会说话,也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在讲话中引用诗词,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也可以增加语言的内涵,表达出丰富的言外之意。 如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谈到台湾问题时,他引用李商隐的诗。他说:“海峡两岸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含不尽之意在这一句诗中。他在谈到民生问题时,引用艾青的诗。他说:“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记者也许会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你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一切尽在不言中。引用诗句,使语言表现力更强。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一点对我们家教的启示是:我们要注重孩子的语言教育。如何教育呢?中国有非常独特的一门语言艺术:对对子。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这种对对子的艺术,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艺术,也训练了思维的敏捷。不是现在孩子笨,而是思维没有被开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