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灵性上乘的人听到道的教化后,勤奋而努力地循道修行;灵性中等的人听到后,半信半疑地姑妄听之;缺乏灵性的人听到后,对它大肆地嘲笑和污蔑。如果从来不会遭到嘲笑和攻击,就没有资格称之为“道”。所以有下面的话:“修道达到深明大义后反而显得好象蒙昧无知;不断地循道勇进表现得却好象不断地退步;平易地修行其实有很多崎岖险阻”。上乘的德行显示得象低谷一样卑下;德泽万物的德行好象没有做得圆满;至刚至正的德行貌似软弱柔顺;纯真质朴的德行好象会经常变化;最崇高的德行好象蒙受巨大的耻辱一样;最方正的行动看不到对它的约束;大的器具、大的成就往往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功成;最高妙的声乐为常人难于领略;真正的大气势、大格局、大境界没有固定的规范。真正的道飘忽隐约、唯恍唯惚、不可名状,却也只有道,有良好的开端和完美的结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是宇宙最根本的法则。“道”是天地万物的来源和根本。“道”是真正的“玄学”——无比深奥的宇宙学问。它所讲述的道理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而且有时甚至是与普通常识看起来背道而驰的,因此,“道”传播出来的时候,在一般人看来很象是痴人说梦。听不明白的人不会认为是自己层次太低,只会认为讲的人只白痴,所以会“大笑之”。 这种“笑”,是讥笑、嘲笑,是道德层次很低的人所特有的笑。真正有道德的人听到非常不符合“道德”的事情,他也不会去讥笑、嘲笑的,他只会觉得怜悯,看不见宇宙真相的人才是真正可怜的。就象井底的青蛙,它只能看到井这么大的范围和头上小小的一个井口那么大的“天”,所以它就不能想象这个世界上还有大海和天空这么广泛而浩瀚的东西,谁如果给它讲大海、讲天空,它肯定会“大笑之”。 这样的井底之蛙,有道德的人只能是深深地怜悯它。甚至也没法更深一步地去解释,因为它就在那个层次上。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以前,在它没有真正发现和体会到“道”的奥秘时,它永远是只会“大笑之”的。 比它高一个层次的人,是“若存若亡”的“中士”,就是半信半疑的人。为什么他半信半疑?就因为他对“道”的感觉是“若存若亡”的。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人是可以引导的,因为他有“道心”、“慧根”,他不是那种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也是很不稳定的人。今天他可能听了“道”的教诲而向“道”走近一步,明天他可能又听了非道的东西而离“道”远了一步,他是那种游离徘徊于“道”和“非道”之间的人。 再高一个层次的人,就是“上士”,他一旦接触到“道”,他就会“勤而行之”。为什么呢?因为他的“道心”和“慧根”非常的厚实,在他以往的生命中,他和“道”就有着极深厚的缘分,他会和“道”一见钟情,就象找到了多年失散的伴侣。一旦找到,就终生奉行,矢志不渝。 这样的人不要说他真正接触到了“道”的教诲,就算一直没有,他自己一个人也有可能凭着累世的修行重新找到修道的法门。佛家讲的“独觉”就是讲这种人,释迦牟尼就是“独觉”的。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