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关于唐虞之世的禅让传说,学者一直争论不休。抛开历史真相不论,笔者致力于研究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演变历程。关于禅让传说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孔子对此有自己的评论,这是儒家禅让思想的滥觞。郭店楚简中的《唐虞之道》代表儒家的激进派,强烈主张回复到尧舜禅让的时代。《礼记》中的《礼运》篇则代表儒家的温和派,对上古“天下为公”的时代和当时“天下为家”的时代作出大同、小康的区分,含蓄地承认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孟子和荀子则代表儒家的保守派,从各自的角度论证尧舜的举措并不是表面意义上的禅让,也不应该为后人效法。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禅让思想的演进脉络。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禅让 一、禅让史实与禅让思想 唐虞之世,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都是禅让。不但儒家这么说,墨家、道家也都这么认为。《墨子》书中说: 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尚贤上》) 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尚贤下》)[1] 《庄子》在《逍遥游》和《让王》两篇里也都提到尧、舜要把天下让给他人的寓言故事。可以说在先秦时代,尧舜禅让的说法是非常流行的。及至后世《千字文》广为流传以后,“推位让国,有虞陶唐”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人们几乎是在学会自主思考之前就已经接受了它。 然而同样在先秦时代,也存在着疑古的声音,认为禅让神话并非历史真相,尧到舜,舜到禹的权力交接不是那么和平而且无私的,而是暴力斗争的结果。韩非子说: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韩非子·说疑》) 然而韩非子本身对于唐虞古史的看法是混乱的,因为他在别的地方又说: 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 意思是:虽然古代有让天子之事,但是当时的天子供奉少而身多劳,本来就不值得羡慕,所以让天下的行为也并不值得赞美。一会儿说舜禹弒君,一会儿又承认让天子——虽然韩非子的说法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还有其他残存的古史材料可为佐证,而这些古史材料似乎都与古本《竹书纪年》有关: 舜放尧于平阳。(刘知几《史通·疑古》引《汲冢琐语》文,一云《汲冢书》)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竹书》文)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同上) 两派说法各执一词,本文既无意于调停,也无意于党同伐异。禅让作为一种上古政权交接方式,也许是有的,也许没有,但不管怎么说,禅让的观念则是古代学者所共有的。本文不打算探讨唐虞之世究竟是禅让还是弑君,而是致力于研究先秦儒家的禅让思想是如何演变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