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学探春做事 宝钗做人(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历来红学家在谈到大观园的这场改革时,大都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贾探春身上,而对薛宝钗的态度和观点,注意不够,不免有点遗憾。宝钗行事风格与探春大相径庭,探春刚烈,她则柔和。她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从开初的热心支持,到中途的怀疑保留,再到最后的心灰意懒,态度发生明显变化,是有原因的。宝钗虽在改革之初,站在探春一边,是她的“盟友”。但她八面玲珑,很会做人,说的多,做的少,具体事务她不插手,基本是“袖手旁观派”。她在多次场合一再强调,不能因为改革“失了大体统”,不能把大观园“来个底朝天”,既有体制还是要维护的。
    宝钗眼光“毒”,她对全局洞若观火,看得透彻,比探春强。她帮着探春改革,在大面上也晾得过去,经常说些有利于改革的冠冕堂皇的话。但她深知如果失去贾府“这样人家的大体”,一切改革举措便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一条“底线”。为什么后来她越来越不起劲呢?因为她觉得探春已越过了“底线”。
    在承包的具体做法上,宝钗的观点比探春更具“柔性”和“弹性”,更有人情味。她明白承包者有利可图自会尽心尽职,非承包者嘴上拥护,脚下使绊子的可大有人在。我们看宝钗对这场改革,基本坚持两条:对上,不伤“大体”,不动根本,尤其不能有损于上层当权者的利益;对下,你好我好大家好,一人吃肉,众人也得喝汤,利益均沾。为此,她是时时用“学问”提着,使之不“流入市俗”。
    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下去,宝钗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上下通道的畅通。这一点,她圆熟有加,老到周详,真看不出是个十几岁的姑娘家所为。对不承包大观园的那些人,宝钗有安排:“如今这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他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抬冰床,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沾带些的。还有一句至小的话,越发说破了,你们只管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他们也沾带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他们就替你们照顾了。”
    上面这番话是宝钗的“用人观”,很有见地。按宝钗的主张,不仅承包者要有奔头,非承包者也要小有实惠,即使只沾带他们几贯钱也好。照现在的流行说法,是火车头要带着火车一起跑,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一齐奔小康。难怪听了宝钗这话,众底下人“各各欢喜异常,都齐说愿意”,“欢声鼎沸”。如此,宝钗就比探春少了一份人怨,多了一份人望。
    一场涉及到众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人望是不行的。第五十六回的回目,上句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下句即是“时宝钗小惠全大体”。这个“时”,便是合时,应时,“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时务”。就是会“看山势”,辨动向。不像那个“敏探春”,不看上下左右,埋着头只顾朝前冲,真正一根筋!
    宝钗善解人意。她以为,对于既得利益者,改革总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假如触及他们的根本利益,那么天长日久,必然会形成阻力。怎样化解阻力?宝钗只能采用“平均主义”的做法。她没有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来。不是她拿不出办法,是她和王熙凤一样,压根儿不想让老太太王夫人“受了委曲(屈)”。
    这场改革,既缺少贾母为首的上层支持,又试图不得罪大观园下人中占多数的非承包者,就必然得罪了少数拥护改革的热心承包者。结果,大观园里的这场经济改革,轰轰烈烈开始,糊里糊涂收场,王熙凤病愈重新出山执掌大观园管理权,改革无疾而终。套句不雅的歇后语,探春是落得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而宝钗是“驴粪蛋子――外面光”。
    我在想,假如把探春的“刚”性手段与宝钗的“柔”性做法捏合起来,“刚柔相济”会是比较完满的。再演绎想象一番,好比现今的某个机关团体,探春业务强,懂行,但处理人际关系差些,那就让宝钗来做“党委书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吧。
    《红楼梦》的上半部,曹公写尽繁华,都是铺垫,到了后半部,败象渐渐显露。贾府像一棵大树,根部已烂,枝秃叶颓,偶尔生出一两个新芽,是改变不了这棵大树枯死的命运的。
    治家如治国,“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曹公用这句带有讽喻意味的话为这场改革作了一个总结。
    以古鉴今,像贾探春和薛宝钗这类人物,在面临改革或者自身卷入改革时,分别采取不同的立场和做法,以及世事人情影响下产生不同的反响和效果,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今人记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