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艺术风格上,能体会到来自《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深远影响。赋,就是铺陈,一五一十地叙述描绘出来。比如书中所选的《十二个月的农产物》,主要用了赋的手法,将一年到头的农作物细细道来,颇有些像汪曾祺的名篇《葡萄月令》。这类文章和一般的状物类散文比,主旨相对模糊,它并不“托物言志”,莲藕就是莲藕,葡萄也只是葡萄,却有一种人与自然万物的亲密之感洋溢其中,让人感动。“比兴”,即比物连类,兴发感动,这种手法的好处,一是真挚自然,感情的抒发有一个触发点,这种抒发也紧扣引起触发的事物,因而不虚伪,不空洞;其二,比兴这种方法比较原始,易于为人接受。民国国语教材很好地化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将对学生的引导消融于无形。粗略统计,仅第十章所选文章就在思想上涵盖颇广,计有“为善”“质朴”“友谊”“侠义”“择偶”“孝道”“智慧”“诚信”“恕道”“勇气”“反对势利”“推己及人”等,但是这些道德内容并不以说教的形式出现,而是从身边的事物中自然而然地“兴发”出来,我觉得这是民国国语教材最值得称道和学习的地方。孔子以“兴观群怨”概括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民国的小学国语教材,早就做到了。 第三,民国国语教材充分学习了民间文学传统,注重了“口头性”。大部分课文,要么以故事的形式讲述,要么以歌谣的形式吟诵,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接受特点。再配以精致的插画,课本显得元气充沛,真趣盎然。 最让人欣喜的,倒不是我的追慕有了寄托,而是这套民国国语教材选本乃是出自一批语文教育研究者之手,他们在各种民国国语读本中遴选了200多篇课文,按照孩子们的阅读习惯重新编排,编辑了一个适宜孩子直接阅读的选本。这么好的语文课,理应出现在孩子们最初的生命里。 (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