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时代。废科举后的100年,大体上可以说是将科举妖魔化的时代或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承负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罪责。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 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在科举制百年祭的当口,我们有理由而且也有必要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
    考试研究
    在人类创造的各种制度中,有的在创制之初轰轰烈烈,并被人们广为称颂,但时间一久便烟消云散,在历史上很少留下痕迹;有的制度在建立之初并不引人注目,在其存在期间也不断被人批评,但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甚至在退出历史舞台后还常常为人们所提起。科举制便属于后者。身处科举时代的人对科举观察得虽很细致,但却不一定很全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时空距离拉开之后,尤其是与其他参照系进行比较之后,反而可以看得更清楚。 自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四日(1905年9月2日),清朝政府发表上谕宣布停废科举,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时代。此后的100年,总体而言,中国进入了一个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在科举制百年祭的今天,回顾1400年间科举评价的沧桑巨变,反思科举制的千秋功罪,我认为,有必要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中国应该进入一个理性评价科举、重新认识科举的时代。
    一、尊崇科举的时代
    科举时代是指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社会高度重视科举、科举具有重要影响的时代。中国从隋唐到明清1300年间,虽然科举在社会上的重要性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都属于科举时代。可以这么说,所谓科举时代,也就是实行科举、尊崇科举的时代。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创建了进士科,虽然因国祚短促,进士科的影响还未充分显露,但标志着科举时代的开始。到唐代,科举制从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朝廷将裨教化,广设科场。”(注:裴廷裕:《东观奏记》卷中。)自唐太宗以后,进士科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崇重,所以士人趋之若骛,“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百到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注: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受科举考试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推动,科举考试内容日渐丰富,考试条规趋于繁密,科举在社会上真正占有了重要地位。 从唐中宗神龙(705—707年)以后,还形成了曲江宴会、杏园探花、雁塔题名等科第风尚。当新科进士泛舟于曲江之上宴饮之时,请宫中教坊派乐队演奏助兴,长安城士女百姓争相观看,万人空巷,有时皇帝也登临曲江南岸的楼台观看,成为唐代京城的一大景观。这种风尚到唐玄宗时期更是盛行,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科举时代人们对科名的重视程度。唐代进士科竞争相当激烈,一旦及第,就是一件十分荣耀风光的大喜事,有如鲤鱼跃龙门,故云“一登龙门,则身份十倍”。(注:《全唐文》卷348李白《与韩荆州书》。)新科进士甚至被形容为头上有“七尺焰光”。(注:封演:《封氏闻见记》卷3《贡举》。)晚唐时期,朝野进一步重视进士科。“朝廷设文学之科,以求髦俊,台阁清选,莫不由兹。”(注:《唐会要》卷76《进士》。)
    宋代科举在社会上的地位十分崇高,状元登第仪式风光无比,甚至有领兵数十万恢复幽州蓟州、班师凯旋都不可与状元相比的说法。《儒林公议》卷上说:“每殿庭胪传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摩肩不可过,锦鞯绣毂,角逐争先。至有登屋下瞰者,庶士倾羡,欢动都邑。”士子一旦及第登科,意味着十年寒窗生涯到了终端,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发展阶段。与现代社会职业多样化不同,在实行官本位体制的中国古代,科举是读书人出人头地实现人生抱负、施展才华的惟一途径,造成整个社会高度重视科举,出现“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情况。南宋科举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洪迈《容斋随笔》中记载了说当时流传的得意、失意诗两首:“旧传有诗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好事者续以失意诗四句曰:‘寡妇携几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此二诗,可喜可悲之状极矣。”(注:洪迈:《容斋四笔》卷8《得意失意诗》。)金榜题名与应举落第成为人生四大快事与悲事之一,足见科举在宋代社会影响之广泛。 元代科举所取人数虽然不很多,但进士的素质也很高,故《元史·选举志》说“科举取士,得人为盛焉”(注:《元史》卷81《选举志》。),元代民间也有“国朝人仕之门,莫尚进士科”(注: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3《送曹汝嘉漕掾秩满序》。)的说法。
    明代则是一个高度崇重科举的朝代。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诏说:“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注:《明史》卷70《选举志》。)明清时期,科举发展得相当完备,政府对科举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社会对科举的重视也几近于顶礼膜拜的地步。明太宗时,已将考取进士视为“国家取人才第一要路”。(注:《明太宗实录》卷28。)史载“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注:《明史》卷69《选举志》。)科举考试影响无孔不入,正如明末清初在中国居住过22年的葡萄牙人曾德昭(Alvaroz Semedo)所说的:“这些科举考试构成了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因为它事关权位、声望、荣誉及财富。它们是大家关切地注意的目标,是大家关怀备至、魂系梦萦的事物。”(注:曾德昭1667年在里昂出版的法文著作《分成三个部分的中国通史》第8章,第61页。转引自Ruth Hayheo and Marianne Bastid ed.,China's Education and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Studies In Cultural Transfer.N.Y.:ME.Sharp,Inc.,1987,p.2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