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以下再看李白的山水诗,便可以直接找寻道的痕迹了: 从以下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道的流动之美: 《古风》十八:“天津三月时,千门桃与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 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 又如《古风》十一:“黄河走东溟,白日落四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下面这首诗中则运用了中国山水画技法中的“以大观小法”,“三远法”和“散点透视法”,而这三种方法正是中国山水画家捕捉道亦即美的方法:“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以大观小法)“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泼喷流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三远法)(《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剡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后,我想将“中国山水画”替换为“李白的山水诗”: “李白的山水诗以道为天地之美的最高本质。在写诗时,不拘泥于有限的具体事物的形与色,而是诗翁之意不在物,‘诗者舞笔,意在天道’。诗人在作诗时,‘以一管笔拟太虚之体’,‘以一点墨摄山河大地’,‘嘘吸太空,牢笼万有’,李白诗的审美前提便是‘心师造化’,‘以天地为师’,为‘自然传种’”。“李白的山水诗‘气韵生动,虚实相生’……”“李白的山水诗‘体尽无穷而游无朕’。李白的诗总是给人一种‘游于太虚之静’之感”。“李白的诗也做到了庄子的‘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超以象处,得其环中’”。 李白,正是有道在心悟出了道之所在,才创作出了那么多高新不古,美妙绝伦的山水诗篇!“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久欲入名山”(《闻丘丹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愿游名山去”“落日忆山中”,山水游,成了精神游,是显而易见的。漫游于山水之间,只要诗人、哲人能够使自己的精神或本真彻底的放逐,不为尘世所拘累,自由自在地游于“无何有之乡”,这就是诗人、哲人的最终的胜利。 所以,人性的本真、放逐与无奈是一个悲剧性的过程,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喜剧性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