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王修智:中国传统文化之师道(8)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人民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四)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历来重视德育,在教育教学中始终把德育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论语》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孟子强调“养吾浩然之气”。《三字经》有“教之道,德为先”的说法。他们所倡导的德育内容主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尊礼而重信”的文明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百善孝为先”的伦理精神,“以义制利”的取财有道精神,“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精神,“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献身精神等等。儒家倡导的德育体现了传统文化崇高的道德意境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关于智育教学的内容十分宽泛。孔子主张要搏、要广,不能偏颇、单一。学生一般是先从启蒙读物学起,主要是《老子感应篇》、《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格言联璧》、《增广贤文》,称“七小经”;再学《四书》、《五经》、《孝经》;再学诸子百家。最后学诸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当然,教学的许多内容同样也包含德育的成分。
    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不偏不倚。《论语》谈学习,从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如孔子对弟子按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即所谓“孔门四科”。显然其教育分科是德智并重的。当然,具体到某个学生身上,则可能德智各有所长短。如《论语·先进》记载,孔门弟子中,德行科最优秀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最优秀的是宰我、子贡;政事科最优秀的是冉有、季路;文学科最优秀的是子游、子夏。而孔子恰恰抓住这些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取长补短,全面发展。
    孟子在论述教育方式时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同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淑、艾yi同义,意为拾取,即私下拾取,指不是直接作为学生,而是自己仰慕而私下自学的。这也就是所谓“私淑弟子”)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显然所谓的“君子之教”,既强调成全品德,又强调培养才能。
    《学记》在论述不同年龄阶段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时提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其中,“离经”、“敬业”、“博习”、“论学”,偏重于学生的学业水平,可视为智育的范畴;而“辨志”、“乐群”、“亲师”、“取友”,则涉及到学生品学修养的各个方面,可视为德育的范畴。可见,《学记》同样不是重智轻德,也不是重德轻智。
    从教师的职责看,《师说》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教师三个方面的作用中,“传道”是传授儒家之道,主要是“四书”、“五经”,侧重于德育;“受业”,是传授“六艺”等技艺,侧重于智育;而“解惑”则是亦德亦智,既解做人之惑,又解学业之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