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清末的华侨教育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华夏经纬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华侨教育 
    中国人侨居海外的历史已有千年,但华侨教育的历史较短。1729年,在荷印的巴达维亚创办了第一所侨民学校——明成书院。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为了宣传维新思想,南游爪哇各地讲学,在八茶罐创办了中华会馆,并附设了中华学堂。康有为的弟子徐勤,在横滨创办大同学校,专门教育华侨子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推翻清朝政府,也注意在华侨中寻求支持,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仰光创办了中华义学,在教育之外也进行革命活动。 
    光绪三十二年 (1906),清政府驻荷兰公使钱念劬特派一位参赞到爪哇调查华侨教育,发觉发展华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钱念劬认为,应该让华侨子弟回国读书,因此写信给两江总督端方,允许他遣送21名学生回国求学。经过多次磋商,端方请准清政府,接受这批学生。是年冬季,由董鸿袆将这批学生送回南京就学。这些学生中文程度很差,生活习惯又与内地学生有许多不同,无法插入普通学校读书。众人建议单独成立一所学校,被端方采纳。当年冬季,即在薛家巷妙相庵设立学堂,聘请了几位教员,开始为学生补习中文。江南提学使陈伯陶替该校起了名字,叫做“暨南”学堂,就是中国文化传到南洋去的意思。这是在国内办的第一所华侨学校。后来发展为暨南大学。
    学部成立后,也开始注意在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侨民教育。光绪三十三年 (1907),学部奏拟请派员赴美筹办侨民兴学事宜折,计划先在美国试办华侨教育,为清廷所批准。 
    清末兴办各级各类教育的成绩明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自上而下普及教育。新式学堂的设立是由高等、中等再到初等,逐步推广。第二,重视师范教育。第三,实业教育发展迅速。清末各级各类新式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当时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历史前进的潮流,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式学堂逐步取代科举书院的过程,就是大量士绅转化、资产阶级地位逐步提高、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传播、近代知识分子群出现并趋于革命化的过程,从而造成了广泛深入的影响。但是,清末各级各类新式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从办学宗旨到教学内容,忠君尊孔思想和传统经学仍占统治地位。其次,清政府对学堂控制严密。再次,各学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堂仅是旧式书院的改头换面。最后,科举遗风仍然存在。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清末各级各类教育还远未能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